电影对那个年代生活的还原相当到位:穿行于大街小巷的自行车,单肩的“解放牌”绿书包,时髦女生身上的布拉吉,文艺汇演上的弹力健美服。各种80年代独有的元素都在电影中有所展现,出演学生的几位演员几乎是素颜出镜,服化道统一有着考究的年代感。可能因为听多了于老师的相声,电影里看到于老师就忍不住想笑。另外,于老师的圈内人缘真是好,电影的客串阵容很强,找演员彩蛋,也成了看这部片子的一大看点。公允的来说,认真演戏的于老师很有实力,把性格清高、外冷内热的老师形象塑造的很是立体。看起来严厉专制,实际上一片温软的赤诚之心;做事认真无比,却总对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有一点小私心。是教育者,更是影响一生的人生导师。
看着电影,想起了很多自己跟高中班主任的事。每个人都可能曾经遇到一个对自己而言很重要的老师吧,他可能严厉传统,可能温和如风,因为性格不同,待人的方式不同,但他内心是关心学生的,希望还不够懂事的他们能考虑清楚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不要一味沉溺于玩乐而忽视了将来。恰恰是因为真实,电影里许多桥段都让人觉得分外亲切。男生把武侠小说藏在课本里带到学校,最后还是被老师没收;女生偷偷涂上口红和指甲油,被老师要求当场卸妆;班里的小混混永远坐在最后一排摆出不可一世的样子,优等生大多又乖又怂。看了很有共鸣感,我的高中时代也大抵如此。
因为真实,所以格外动人。毕竟,毕业多年后,我们对班主任在后窗凝视的恐怖还是记忆犹新,对老师的焦躁责骂也多了些理解。关于学生时代的故事,总是会让人怀念起自己的青春。那些逃过课、犯过错,惹老师生气和被请家长的回忆,回首看来却弥足珍贵。
于谦老师的表演很是专业,青年演员的表现也比较自然。苗老师第一节课就给全班来了个下马威,师生关系瞬间紧张到极点。于是,学生恶作剧整老师,老师见招拆招反,反将一军。人物情感随着事件的推进逐步演进,一起捣蛋的少年结成了挚友,懵懂的爱情渐渐升温又戛然而止,而师生关系,也由刚开始的紧张对抗,一点点的转为和谐认同。
在我生命里出现过的这些老师,他们大多于我有恩,虽然并没有哪一个如苗宛秋一样恩重到改变了我的人生方向,但我还是会怀念在那个时候,他们曾解答过我的一些疑惑、揭开过一些盖在我的生活上的薄纱、在我的前方为我点燃过蜡烛。我也曾在、将来也会在学校之外的某条街道上遇到他们,无论他们是否还记得我,我依然会道一声“老师好。”
可以说是我看过的最好的青春片。相信每个人都能从片中看到自己青春的影子。这些学生还都只是十七八岁的孩子,在那个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最开放的年代里,他们纯真,他们懵懂,他们执着,他们也同样迷茫,幸运的是,碰到了一位好老师。自行车挂在旗杆的一刻,真的传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