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最大的反转,供大家参考:有没有人认为真的李问没有死?几个点可以缕顺这个逻辑:1.秀清可以整成阮文,李问自然也可以有替身;2.行规是绝不使用自己的假钞,为此他杀了鑫叔,而他自己是因为使用假币被泰国警方所抓,他为什么会在出了那么多案子之后,还如此不小心去使用假钞?缺钱吗?做了那么多单,不可能的。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故意暴露;3.用发哥的视角说过一句,他是唯一不是为女人而活的男人,加上最后的剧情反转,他只是阮文的邻居,综上,我相信他对阮文是有好感的,但并非真是爱阮文到如此地步——需要弄一个替身来填满内心的占有欲,那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刺激一个深爱他的女人,包括刺激秀清哭着抽烟那一幕,以他的智商,会不知道那种回答有多伤女人心嘛;4.他杀了所有兄弟,看似是一出由秀清而起的内讧,实则早有准备,穿着防弹衣呢,不然他敢开枪吗?另外,最后还剩秀清和那个唯一忠于她的管家女,结果他杀了管家女,带走了秀清,真的爱秀清吗?最后的悲剧不就是秀清明白了,李问压根不爱她;5.所有的分析都指向一个结论,对于做了那么多案子的罪犯而言,真正的自由,就是所有的人都认为你死了,这就是李问设计一切的逻辑起点。
这部电影确实紧张刺激,李问被引渡到香港后,诉说着画家的恐怖,而周润发饰演的警官却在警察大楼内穿插,并且导演可以对着手提包一个特写,一个虚拟的爆炸,让人直接将发哥视为极度凶残的“画家”。而警方提供的假证据在大律师口中可以找出很多漏洞证明了确实是伪造(将酒店找到的证物沾染李问dna),随后李问与阮文(秀清)的双关语:这样做我们都有危险;怕危险我不来就可以了。更是让观众觉得发哥肯定是大boss,而后续上演的李问配合警察与“画家斗智斗勇的过程”。虽然审讯途中有种非常嫌疑犯的感觉,但是严谨的假钞制作工艺所表现的那种匠人精神也确实吸引了我,甚至让我女朋友也发出“一种舌尖上的假钞既视感”的感叹。但这种吸引只持续到了抢劫油墨车后便开始平淡,原因是从这里开始发哥的表现与设定开始越来越违背,矛盾越来越大。一个谨慎的三代目造假钞头子,会放团队核心人员退休?怎么能保证不被警察的?动辄杀人“学小马哥”的残暴分子会不断支持核心团队人员“干完这票就放你走”。(也可以猜测是画家获得技术后杀人灭口和李问减轻罪责的手段)直到李问叙述中鑫叔的死与真实回访中鑫叔的死重叠时,才豁然开朗,然后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发哥一伙人不到十个人,一辆皮卡车和轻武器,就干翻了金三角毒枭一个村子几百号武装分子。我很好奇,一伙以前印假钞的,怎么战斗力如此爆表,是不是以前当过兵,还是做过雇佣军杀手。金三角,墨西哥哥伦比亚,阿富汗的毒枭已经不仅是黑帮了,那是军阀反政府武装。那些人可是兵痞,实力不弱 。巷战,治安战反恐战可不好打,全副武装的美军,俄军都在伊拉克阿富汗,车臣伤亡不小。就算主角一伙再强大,在没有空军(无人机,武装直升机),没有重武器(坦克重炮),轻武器和对方差不多,人数还不及对手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绩,只能说发哥主角光环太强大。
防弹衣原理就是通过吸收消耗弹头、破片的动能,阻止其穿透(百度的)防弹衣有软质的和硬质的,根据美国NIJ防弹标准ⅢA及以下都是软质防弹衣,更高级的就是在原基础上插钢板。会把肋骨打断确实是个段子。但是可能会使肋骨骨折的防弹衣也有,没钢板的软质防弹衣遇上软弹头,不会穿透但是可能会造成骨折。主要看是什么类型的武器碰上什么类型的防弹衣,不能一概而论。在电影里的片段,抱歉我对武器没有研究,所以不做过多的理解,避免误导。但是和将军大战的时候,一个人拿两把AK也太神了吧。
啊啊啊我跟男朋友星期天看完出来我就跟他说了一个bug。在李问讲述的故事里,最后他们起内讧互相“biang biang biang”在酒店那场戏,吴复生抓来了阮文和骆先生,李问和吴复生发生争吵,在吴复生要开枪射杀阮文的时候把阮文抱在怀里安抚。在电影最后呈现的故事里,李问才是真实的画家,阮文和骆先生是被秀清抓来的,争吵的人是李问和秀清,想要开枪打死阮文的也是秀清。阮文没有死,这里就存在一个bug。
看到电影最后,我就和朋友吐槽:发哥竟然只是打酱油的,导演胆挺肥啊?这难道不是最大的bug么....发哥最后变成一个小警官了..怎么回事,小老弟?不过细想李问为何将“画家”身份转移,而虚构自己的形象,除了混淆视听,其实富含深意。他是为了塑造自己的理想形象,电影通过李问描摹的丢勒名画《骑士、死神与魔鬼》暗示了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