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开始参加童声合唱团。分别是市级区级校级合唱团的骨干。高中开始做女高声部长。大学从高校专业团百人声部的声部长,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指挥。而如今的生活就是,周日合唱排练,周二合唱排练,周三合唱排练,周五合唱排练。每天不停为各个合唱团忙碌着,我的身份或许是指挥,或许是团员。我觉得合唱是一件很神奇的东西。我曾经觉得自己仅仅是在坚持一件小事。直到学习音乐专业,我发现点滴的积累已经让我比别人有更早的起步。在合唱中,会让人越来越多地渴望靠人声创造更多的感动。也越来越多地懂得集体的力量。也加倍地希望成长为指挥这个团队的粘合剂。总得来说,是痛并快乐着。
加入了南京某大学的合唱团。进大艺团之前就有学长学姐跟我说会很辛苦,进来以后确实是。总会有巡演的任务,比赛的任务,校庆、迎新都要参加,每一次演出之前的排练很磨人,大家平时也都是有课的,课表也完全不同,只能挤时间排练。往往是中午只有一个小时的午休时间排半个多小时,有时候吃不上饭。或者是晚上九点下课以后,排练可能就会到11点多,回到寝室已经是12点。持续一个月下来,再经历几次痛彻心扉的彩排连排,终于登台演出。结束以后,大家心里真的会很爽快,在不知不觉中,会交到在一起很开心的朋友。
我在学校合唱团,大家训练到很晚才放,一堆人在安静的大学校园里慢悠悠往寝室走。偶尔无话,其中一个人随意地哼起小调,旁边的人也跟着随意地配了个和声,然后仿佛跳长绳一样一个个声部慢悠悠地加进来,暖黄的灯光透过半透明的梧桐叶片打在微微发亮的路面上。几百年前,“巴赫和孩子们唱集腋曲,每人唱一首民歌,而且每人唱的都不一样。大家一起唱,但必须时刻注意,要发出和谐的音响来。人人唱自己的,但还要关注别人的声音。这就叫演奏音乐。”这种心意相通的妙处真的无法言说(幸福脸)。
高中合唱团那三年,是我至今经历过最美好的三年。感谢老师们的赏识,让我加入了这个团。记得面试时,正是军训期间。感冒和喊哑的嗓子,或许造成了一种声音低沉、磁性的假象吧。在团里,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四十个声音拧成一股绳,四十个个体灵魂相通。我从不是一个外向的人,和当时的团员当时的朋友,也完全称不上“打得火热”。但是却结识了让我在毕业几年后的今天仍保持稳定、持续联系的知己。要知道,这大概是我唯一一次拥有这样的朋友。
当初因为喜欢唱歌去申请了合唱团,然后很侥幸被录取了。其实进合唱团第一件事会感觉,自己的乐理太差了,最突出的问题,不会读谱。原来自己唱歌一直只是复刻歌手旋律轨迹,而不能视唱。于是就想开始学乐器,通过乐器学习乐理。大学期间加合唱团的人有很多是这样的。我后来偶然发现在合唱团卖乐器不错,我在合唱团转卖乐器也都很快,吉他电子琴什么的,第一天挂上,当天或第二天就能卖出去。
小学时期就加入了合唱团,一直唱到现在(大一)。从小跟着团,全中国的去参加比赛(都是金奖,就是绍兴那次的世界合唱节拿了银奖),大半个中国都走得差不多了。最大的体验就是,寒暑假都在集训排练,参加完比赛就剩下八月的一点点时间是放假的。不过我在团里很开心,认识了很多朋友~大家都是真心热爱合唱才聚集在一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