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题目,立刻念及少年时最爱的《梦旅人》。青春期像剧中画在纸上的那些梦,荒诞不经,触目惊心。青春的面貌就是脆弱而孤独,寻找救赎与纯净,而唯独枪声响起方获得自由。于我而言,《情书》和《四月物语》是永远不相干的世界,《燕尾蝶》和《莉莉周》精彩而疼痛,唯独较他者最缺乏真实性的《梦旅人》,给我的感觉残酷而真实。好奇怪,也理解不了《蓝色大门》《那些年》之类能戳中大部分人的元素。早已离青春期很远,不再脆弱,依然孤独,痛苦则变成了麻木,想起喜欢的诗人木玛曾说「年少时唱歌,年老了歌唱」,觉得自己是「年少时呜呜呜,之后就只剩沉默」。
铁定《最好的我们》,理由很简单,这部电视剧真实,高中的我们就是那样,会在化学课因为Na和水反应的现象而惊奇,因为暗恋某个人,而愿意为他付出所有,因为朋友间的义气而两肋插刀。在这个电视剧里,我看到了我高中时候的春游,高中时候为了集体荣誉感而努力的自己,看到了高考前相约去北京的自己,看到了为了喜欢的人而纠结学文学理,看到了凶得不行的数学老师...真实得让我看到了我的同学,所以我喜欢,我想要回到高中,和我看不爽的人打一架,和我的前座位的朋友再一起吃饭。不过,没有遗憾的人生是不完美的,愿17岁的你们珍惜你的17岁。
《初恋这件小事》这部电影我从高中看到大学毕业,每年都会看一遍。我高中时候是实验班的学生,虽然是外宿生,但是为了节省时间,下午放学从来不回家吃饭,直接在学校食堂简单吃一点就会回教室上自习。那时候不想和一群人抢食堂,就会在教室多逗留一会写写题去田径场跑个步再去食堂。从我们教学楼去田径场的路上一定会穿过篮球场。那里经常有体育生在打篮球。日子久了,就注意到有个打篮球的学长长得白白净净,不像其他男生黑不溜秋的。偶尔穿过篮球场的时候,会偷偷瞟几眼。学生时代,哪个女孩子不喜欢长得帅打篮球还好的学长呢?
《猜火车》是那种要么让你喜欢得要命,要么让你郁闷得咬牙的东西。据说对于这部影片,从来没有什么中间派的存在,就象影片的第一句台词的第一个词:选择。这完全是个主观的过程,一如你对他的感受。我是属于后一类的人,就是对它郁闷得切齿的人。放浪形骸的英国混混那种奇怪而正宗的英国腔调好象是一种你完全不熟悉或者不懂得的语言,或者让你更加迷惑地是这样一类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哲学。颓废,就是这种无所顾忌的迷惑。
《初恋这件小事》真的感同身受!我也爱了一个男孩五年!阴差阳错和他的好朋友谈了恋爱!受不了内心的煎熬分手和他表白!我们全宿舍都知道我喜欢他,和电影里一样想方设法让我和他偶遇,接近。结果他没有答应。我也很努力要变成他爱的人。但是他一直拒绝我。纠缠不休了三年!最后终于放弃了。我问过他有没有喜欢过我,他说有的。但是更看重兄弟情义!现在他孩子已经一岁了。我也结婚了!终究不是电影。没有那么完美的结局!
《颐和园》。余虹和周伟提出了分手,大意是说,因为我觉得我已经离不开你了,所以我们分手吧。看到这个镜头脑子里轰地一声。整部电影看得热泪盈眶,觉得余虹把自己的内心最底层想法活了出来,彻彻底底的爱和恨。余虹说,“我只是想活的强烈一些。”她一生中每一个动作觉得自己都能够完全理解。我也想在那样一个时代那样活一次。郝蕾和郭晓冬的长相也好喜欢。当时在蜂巢看这部剧的时候眼泪流了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