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没读多少书的人最注重学校教育,我说的是没读过多少书籍,不是学历。真正有智慧的人会懂,我们可以强行培养出一个所谓的技能人才,但没法培养天才,更没办法左右一个小孩未来是否幸福。上次我老婆还说音乐一定要名师教,自学基本功不行不能成才,我说笑话,我最喜欢的beyond乐队黄家驹也是偶然捡到一把吉他自学玩出来的,黄贯中一开始还只是帮忙做海报的美工。我家两个孩子,有书读就行,其他,随缘吧,反正有什么梦想我都尽力支持,像飞鹰艾迪的父母一样。讲真,大部分刻意去买名校学区房的就读,说自己孩子在哪儿读书一脸拉仇恨表情的,我内心觉得他们肤浅得和傻子一样。
电影内容不错,很引人深思。但我想说的是这是一部电影,不是现实的世界。电影的结局可以美好,也可以不美好。如果不美好,也只是电影中的那个人物结局不美好,与现实无关。但现实中的我们只有一次机会,一但选择了一条路,只能一直走下去,直到死亡,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选择了当时看起来最好的路,因为我们不敢拿自己的孩子的未来作为赌注。同时电影只需要观看者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能想到这一问题,引发观看者的思考,为这个电影能有个好的口碑考虑。至于观看者事后自己的选择,与电影的编剧毫无关联,所以电影的编剧不用太多考虑。综上所述,我认为无论是电影中的主人公,还是最后那些参加家长会的家长来说,都有自己的作用。电影很好,但也只是一部电影。现实与电影还是不一样的。
纵观全片,最接近现实的人设是戏份不多的女校长。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女仆的女儿,苦出身熬出头,你一定想当然地以为她理当站在穷人的立场,理当比一般人更在意社会公平。然而大错特错!当她说到达官贵人的孩子都在我这儿上学、从前欺负我的同学现在都来求我的时候,那一脸的得意,提醒大家一个残酷的事实——穷人翻身了并不见得会帮助穷人,至少相当一部分人是这样。
堪称完美。电影讲的不是教育问题,是贫困。如果编剧直接写一部关于贫困的文艺电影,是不会有票房的。只能借用这个有趣的故事,巧妙给出观点。穷人陷入贫困不是因为懒惰。作为一个穷人,每天要工作那么久,挤公交车又要那么久,排队买米、打水都要那么久,哪还有什么业余时间?哪还有时间去图书馆读书,提高自己,从而争取摆脱贫困?结尾尤其好。看到结尾时,感觉不舒服。后来想了想,发现不是编剧有问题,是我有问题。我们已经习惯了好莱坞式的结尾,比如《肖申克的救赎》的结尾。《肖申克的救赎》的结尾固然很有趣,但只不过是成人童话而已,根本不现实。但我们习惯了这种套路以后,反而不喜欢真实了,觉得真实的世界没有趣味,不过瘾。
我从校长的角度出发说几句话,其实从校长看,校长也是一个很可怜的人,被昔日同学压迫,才导致今天的结局。其实启示有两点,被压迫的人,一般会有两种道路分化,一种是长大后反抗这种体制,成为革命者。还有一种就是变为昔日的压迫者,因为他想像原来原来的压迫者一样,高高在上,这样才不会被别人所压迫,其实这样的人精神也是挺孤独的。
看了这部电影,说实话,感触很大。孩子们屏弃自己的爱好、文化甚至语言就为了进入“上层社会”对孩子的压榨简直无所不尽。密密麻麻的课程、含着一口拗口的英语就为了交朋友?是,这些孩子都是未来的'上层人'可是这样真的好么?印度语全然不用,这电影中有一个镜头给我的印象颇深,老师说,嗨,孩子早上好~ 孩子回答到:Good morning~Guten Morgen~bonjour~Buenos días。当时让我觉得即好笑、又出了一身冷汗。我觉得这简直荒谬至极,诚然,这也算是一种锻炼外语应用能力的方式(或许吧)但还是让人觉得不舒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到那种程度,但我想这也许就是5--6年的时间吧。到时候各地的方言恐怕都会成为类似于战争时期的密码语言,因为只有几个老头、老太太能听懂。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交朋友'于是交给他们刻板的礼仪、(或者说表面礼仪。试想一下一个身高才1.2M的小男孩去给一个坐在后座的女士开车门结果把自己弄得四脚朝天的滑稽)、生硬的外语。当中下阶层把自己弄得不成人样的时候,上层社会将比中下层的社会有人情味许多,因为人家所处的环境、孩子们见识到的人、朋友亲戚都不是你能比的。说了这么多,我是觉得让孩子们健康快乐、而又不失学习知识的成长起来,孩子们难道一满月就得掐着点起床、玩耍、父母回家不是上前抱住而是在30CM外鞠躬带着点奶气的说道:父亲/母亲,欢迎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