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片名,片名的重要性大到你一看就会决定要不要看这部电影,先说说怎么排除,国内的话,你看如果片名故意用错别字,比如最近刚刚上映的《疯岳撬佳人》,其实他是模仿朱丽亚.罗伯茨的《风月俏佳人》,这种就可以直接排除,别浪费生命去看没营养的东西!国外电影涉及到一个翻译问题,其实很多原来的英语名起得很好,只不过国内翻译的时候为了吸引你眼球,都会加入一些什么致命什么啊,惊天什么啊,绝地什么啊,所以建议你还是直接看英文片名,比如《Triangle》,翻译成恐怖游轮,根本不能表现Triangle这个词的含义!
觉得好看不好看,看完喜欢不喜欢,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审美取向,不同人生经历下的不同人,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说赚钱,历史票房榜上前列的都是佳作,但不赚钱的却也不乏鸿篇巨制,被誉为科幻电影史上最伟大作品之一的《银翼杀手》,当年不是都没有捞回来成本么?至于伟大不伟大,那就是客观严谨的影评人视角了。而很多时候,一部伟大的电影常常「不好看」,比如《2001太空漫游》下的某些短评——
美国《展望周报》前总编辑阿博特,曾在自传里写他与父亲的谈话,说:「自古以来,凡哲学上和神学上的争论,十分之九都只是名词上的争论。」推而广之,任何范畴内的争论其实都差不多。放在这个问题下,一部电影的好坏,说到底也不过是名词之争,标准之争。
比如,我们拈出几个常见的指标来:好看;不好看。喜欢;不喜欢。赚钱;不赚钱。伟大;不伟大。试问,这些指标可以混在一起使用么?譬如,好看=伟大?赚钱=伟大?不喜欢=不伟大?
看海报,一张海报通常都会有意的凸显要表达的主题,比较优秀的海报,会把主题隐藏起来,你需要把海报放大去研究才能发现一些妙处,比如《科洛弗道10号》,通常国内的海报很多都参照国外的,但是只抄袭到表象却学不到本质,如果海报上是一人最突出,那通常是以这个人为主线展开叙事,如果2个人,要么就是爱情,要么就是双雄对峙的电影,多个人以上的就是合家欢或者群雄争霸,当中还有一种是分为几个小故事。
看导演,每个导演都有他自己导演的风格,所以很多电影很多时候都反映导演的宗教信仰,价值观,比如周星驰的黑暗童心(其实周星驰的一些电影后来才看明白,他明明拍的是悲剧,可是大家却认为是喜剧),李安对于题材的偏执钻研,昆汀.塔伦蒂诺和罗伯特.罗德里格斯对于粗话,血的画面冲击的运用让你不至于觉得这是很低俗的电影而是很沸腾的,不过我最欣赏的导演还是克里斯托弗.诺兰,他的电影比较烧脑。
自己的观影目的:定义不同,受众不同,标准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选择。是和女朋友去,目的在于可乐好玩或营造浓情蜜意的气氛;还是为了消除加班一周的疲劳,不想动脑只想看个痛快;还是想要追求一点深邃的、影像之外东西……搞清楚目的,是艺术性多一点,还是娱乐性多一点,有个纲领,大抵不会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