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听各种古典乐,从格里高利圣咏到新古典主义风格,还有后来的布鲁斯、爵士、R&B、Funk、摇滚、流行我都喜欢听;另外因为专业的需要,我需要看很多歌剧、音乐剧,所以也会接触到很多咏叹调、宣叙调、艺术歌曲、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等歌曲;再者,我又是校合唱团的一名成员,所以经常要聆听和演唱合唱曲目;之后,我自己本身又是个影迷,所以电影配乐也会常常听,例如Greenwood配的那几部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电影《血色将至》《大师》等等,还有例如《Her》《爱乐之城》《寻梦环游记》《Frida》等等多到数不完。
我们这里(美村某音乐学院)反正光钢琴系就有听K Pop的,J Pop的,英语流行歌的,看“歌手”的,各种都有,纯听古典音乐的反而不占多数…… 我平常听得比较多的是Richard Strauss 和 Bruckner的东西,还有各种协奏曲和室内乐,一部分取决于艺术家一部分取决于作品。偶尔听点Mahler, Bach,Wagner云云调解调解心情,算是比较佛了吧。 比较奇葩的我见过一个每天听Monteverdi,Couperin,Telemann,Bach的哥们儿,简直是人类清唱剧字典,怕是要羽化而登仙了
综上所述其实我认为本来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情绪,那不可能只有一种风格才会治愈,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状态下想听的歌本来就不一样,不太能理解一直只听摇滚和嘻哈的人,为了所谓面子来听音乐的话,那活着就太累了,音乐是人类最基本的娱乐,如果这样的权利都要剥夺真的很无趣,听下S.H.E也不会怎么样,我也试过听完马太受难的几个曲子然后跳到鹿晗的歌上。活着就尽量让自己舒服,别较没意义的劲,听歌这件事一点都不神圣。
另外,有一种情况就是像我这样:平时上课、被上课、工作的时候听得太多,天天都是若干小时深度接触音乐,不仅要听,还要分析,还要自己写,所以,工作之余,大部分时间都想安静一下,几乎不会主动找出音乐来听了。感觉该听的音乐,在自己十几年学生生涯中都听得差不多了。有时候碰到新作曲家的新作品,有录音的话大概会跳着听一两分钟,大致就知道这个人这个作品是什么风格什么套路了,懒得听完。
或者不是学本专业乐器的人也没必要听自己乐器的音乐。我大学的时候拿着个巴赫平均律全套的CD在系门口碰到一个学妹,她看见我手中的碟,立马问我:“你又不是学钢琴的你听这个干吗?”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她,只能保持微笑先。这种情况,虽然不能说是十恶不赦大逆不道,但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我还是建议把整个音乐史中的经典作品要尽量掌握一下的。
然后就是总谱课老师,每星期20来页的歌剧作品布置过来,接着听!还有室内乐,主要就是学艺术歌曲,老师没有把我们当外国人看,直接最少两首起步的布置德语法语艺术歌曲,要求至少按节奏读清楚语言,然后用意大利语解释德语或者法语的歌词才能唱。曲式分析,分析复格曲的时候各种听巴赫,分析奏鸣曲的时候基本上莫扎特贝多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