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音乐的情感表达应当不算在严格意义上的技术分析。恰好近日看到关注的一些音乐博主对于“审美流”与“技术流”的争论,我自己也认真思考了很多。平时我们会参考许多vocal能力非常优秀的歌手,尤其是很多专业学习音乐的人都会对他们的技术进行仔细的分析,但是分析后大家也往往会思考在高超的技术下是否歌曲的情感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表达。以李健老师前段时间在微博推荐过的牛姐Mariah Carey的现场版《Hero》为例,牛姐当然也属于有时候会乱飚海豚音的存在(毕竟年轻时候技术吊打一票人),但是这个现场却非常完美的展现了自己高超的技术,并把满满的感情都放出来了,听众甚至热泪盈眶,这就是技术与情感的完美平衡与结合,技术完全服务于歌曲的情感表达。而用李老师的话说他也的确曾经唱哭过无数人,《沧海轻舟》气声及弱混营造对尘世的叹息呢喃,《异乡人》在换声点切换混声强弱让断肠人格外入心,《红豆曲》鼻腔共鸣与平衡混声使相思之情千回百转,等等等等,都是他将技术完美服务于歌曲并表达感情的典范。
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将健哥近十年来的语录做一个总结,以至于找的时候不必花许多的力一个作品比较多的歌手(相较于朴树)强烈推荐《遥远的天空底下》这张专辑,其他歌曲大家都耳熟能详,这张专辑都是翻唱,但是最打动我,我觉得《向往》、《完美坚持》、《沧海轻舟》是健哥较为真实的一面,而这张专辑可以体现健哥的美学追求。气,音乐作品是健哥的一方面,透过段子手看他的文字,你也能感受到许多的温度,也能感受到这么多年,他确实是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做,没有过什么包装与人设,就是近年来越发的重视体面了。
不怕自我暴露,本人一个文科博士,人生中第一次真情实感喜欢明星就是喜欢的李健,为了他还熬夜到凌晨两三点写了篇五千多字的小论文,真的是拿出写学术论文的态度在分析和欣赏他。为什么这么“疯狂”,就是因为他的作品和人格都非常非常有魅力,耐听耐看耐品,而且无论什么时候重新听到看到都会重新爱上~李健真的是娱乐圈为数不多能担得起“知识分子”称号的歌手,他的作品、采访以及人生态度中渗透的人文气息是很独一无二的。更关键的是他很真实接地气,喜欢他永远不用担心会“崩人设”。
是一个我会一直喜欢的歌手(最终的落点永远是作品)—就像他喜欢莱昂纳德.科恩一样,我也希望他拥有强而有力的生命力,像科恩、宫崎骏一样,到老到死都能拥有创造力。当然,正如健哥所说:“只有当一个人离去时才能给予他完整的评价”,对他这样一个年轻小伙子来说,还是太早了些,但至少到目前为止,他影响了一大堆的听友,而我们也会给他人带去善意与温柔,这就是他作为公众人物用音乐点燃的一屋子星火。
李健老师的发声技术非常科学,许多人说过听他唱歌“毫不费力”,觉得唱他的歌似乎应该轻而易举,丝毫不知他的发声在华语男声中也是非常优秀的一个典范。他本身其实属于小嗓,但他的发声能够保证喉咙始终松弛,管道通畅,气息支撑,高低音通透,声音边缘化,共鸣音色与声带控制也非常优秀。李健老师非常擅用弱混声(与强混声对应)来表达细腻情感,听起来不费力的背后是四两拨千斤,是多年的练习与精进。
娱乐圈是个名利场,极具诱惑又极其残酷,而李健却说:“我一直都是跟随心声,我不愿意为了商业利益在音乐上、在为人处事上压抑自己,我需要自由。”于是他没有投身于各大综艺节目的潮流当中,转身飞往美国做专辑,开始自己的新创作。《歌手3》上李健调侃说自己只有微博,没有微信。手机还是古老的诺基亚。宛如老干部般的生活,给了自己更多的思考和创作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