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的小品表演始于八十年代,但自1990年才登上春晚舞台,至2011年终结。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产生了移动互联网这一概念,时间上默契的巧合,不得不说也是赵本山历史地位的一种暗示。 虽然喜剧小品的诞生时间并不长,但隐隐被划分为两个时代,即电视时代和网络时代。赵本山是第一代小品艺术家的代表之一毫无问题,但说是最重要代表是稍有争议的。 在第一代小品艺术家中,严顺开虽然作品较少,但有开创之功;陈佩斯则是80年代的小品王,且在创作的黄金年龄离开了小品舞台,甚为可惜。
先说结论,陈佩斯是极为可惜的小品艺术家,但客观来说,他只有区区十部小品作品,对小品艺术的贡献远不如赵本山。小品是一种比较年轻的表演艺术,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自陈佩斯、朱时茂于1984年在春晚表演《吃面条》而正式定型,随后开始制霸春晚语言类节目。这种全新的艺术来源灵感却颇为清晰,即话剧、相声、二人转。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品,实际上是电视喜剧小品,电视与喜剧这两个限定词也凸显了某种时代特征。
这个“客观好笑”,指的是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某一文化区域的大部分人认为这个作品是好笑的。过了这个特定时间,泛出这个特定文化,那么即大多数人觉得并不好笑,也不会更改其性质。就好比,在我看来,岳云鹏比卓别林搞笑一百倍,但并不妨碍卓别林喜剧大师这一身份。 纵观赵本山的小品,大多数符合剧情评判的标准。所谓剧情评判,就是使得“小品”区别于讲笑话的关键。
个人认为是赵本山,在赵本山最后的央视春晚作品《同桌的你》中,一方面,人设窄化了剧情的生存土壤,使得故事代入感减弱。另一方面,在不使用人设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让小沈阳作为一个青年,这样处理也能免去某些人歧视残疾人的论调。总之,小沈阳的人设,使得剧情颇为荒诞,但却没有达到荒诞修辞本应达到的目的,进而产生了剧情的瑕疵。但不可否认的是,赵本山的影响力真的很大!
我觉得是赵本山啊!在辽视春晚《中奖了》中,整个剧情十分流畅,刘小光、田娃,但亦非普通青年,人设非常符合我们心目中没见过什么世面的正常人。败笔是最后吴总得知中奖后的反应,以及赵本山老伴将中奖所得分给所有工友的行为。这并非我的主观感受,而是视频弹幕的统一看法。相比之下,辽视春晚《就差钱》中,赵本山最后把钱锁起才更符合一般人的做法。
剧情如果禁不起推敲,作品意图的表达就会受到限制。因为剧情如果不符合正常人的预期,那么这个剧情下所表达出的主体思想就不会被观众所接受。比如你是一个单身老人,你有一个儿子,你的家庭条件中等偏下,你会在不露面的情况下给多年未见的同桌三万块钱吗?一般人应该不会,从而认为这个剧情不靠谱,从而并不会觉得这个故事表现出了同桌之情的友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