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杰个人的音乐经历。林俊杰的开始不是作为一个歌手,而是一个创作人。有人说这部分是拍给粉丝的,虽说也没错,但其实这里更多的是林俊杰个人创作的心得。创作很私人,每一个人的成长环境,经历都与他的创作息息相关。影片中不难看出林俊杰是在一个非常温暖的环境中长大。大人眼中的乖小孩,后辈眼中的温暖大哥哥,朋友眼中的单纯真诚坚持的热爱音乐的男孩。他本人说过,最初他不是为唱歌而创作的,因为不知道他的嗓音适不适合(os:天啦,你要不适合,很多歌手会感到羞愧的),而是因为音乐而创作。在新加坡,做音乐是不被看好的,很幸运他有开明的父母虽然很担心但还是支持他的梦想。很努力,很有热忱,很执着,很认真,这样的人是不可能不成功的。这一段也是鼓励那些有梦想的人不要放弃,只要坚持会成功的。
纪录片主要是两大部分:专辑《新地球》的制作过程和林俊杰个人的音乐经历。这里也同时回答最初那个问题"林俊杰的音乐为什么是这样?"。前者从制作的技术层面讲,后者则从他本人的人生经历讲。看完这个纪录片,给我最深的感觉是:林俊杰很有天分(不管唱歌还是作曲),但他还很努力。许环良老师说:歌手到底该不该当制作人,重点不是能不能,而是歌手有没有为当一个制作人而付出努力。很早我就知道制作人很不简单需要很多专业知识和技术。其实大家有没有想过,如今被誉为"行走的CD"的林俊杰,他只要做好他歌手的本分,开开演唱会,当当导师,参加参加一些综艺节目,他就能轻轻松松获得更多的金钱和荣誉,是什么让他把自己弄的这么累干这些吃力不讨好的活。
想起他曾经说过并且不止一次讲过他不想要进军格莱美,而是希望华语音乐走向世界。音乐是一个社会经济水平体现的软实力,只有整个产业水平都提高这个愿望才可能实现。在现在很多人把"我真的很爱音乐","音乐是我的生命"等当口号,而林俊杰是用了13或更长来实践。当你的能力达到了,就应该去影响更多的人。林俊杰觉得自己有这份使命,而他也很愿意分享。只希望凭自己的一臂之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每一音乐作品的产生都不是那么简单,它是凝聚了很多音乐人的心血。音乐值得尊重,为之付出的人值得尊重。当然,音乐也有优劣之分。为了这个梦勤勤恳恳付出的林俊杰难道不值得敬佩,要知道他完全不必走这条路。
这纪录片的信息量真的很大,干货很多,每个人看完的感受也许都会不一样。而我觉得整个纪录片其实在回答一个问题——林俊杰的音乐为什么是这样的。这纪录片还是有些巧思在里面。音乐创作是很私人的,正如林俊杰本人所说:把生活把内心写进歌里。经过一层层幕后的音乐人使得这歌不是一个人的,而是每一个的故事,每一个人的经历,每一个人的感动。林俊杰知道自己要什么,尊重自己的内心,才能感动别人。能感动别人的就是他做音乐的目的,这与是否要继续写情歌无关。事实上,在华语市场,抒情歌似乎更受大众喜欢。如果林俊杰的抒情歌能感动别人,能受到市场的欢迎,那为什么不做,他是个流行音乐人。
从demo,填词,编曲,配唱,和音,搭配乐器,混音,母带完成。干货很多,有很多各项领域的专业人士的见解,个人不是专业人士,没办法聊更多。如果想了解可以自行观看感悟。当然,当中也讲到林俊杰本人出了是歌手,创作人,也是制作人,编曲人,项目总监。这些使得他对音乐品质的要求很高,从合作过的其他音乐人的评价中也能看出。所以现在普遍都说林俊杰的音乐品质高且稳定。这是他对自己要求,对音乐的要求。
第一遍看完时感觉非常复杂混乱,很多感触却没办法用最适合的言语表达,只能抱着纸巾盒静静地坐了有15分钟,心情才得以平静。这是我认识了11年的林俊杰,却又感觉有点陌。细细再看一遍,这还是那个有着音乐梦想的男孩,一直没有变过。听到的不是全部,看到的也不是所有,能否给林俊杰100分钟来用心感受音乐?纪录片叫《听见林俊杰》,却不是自嗨式的自我宣传,而更多的是为幕后发声,平实真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