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从上高中第一次废寝忘食的读了第一遍,之后在大学,工作后又读过数次,不厌其烦。对故事情节,人物都很熟悉,为什么如此多的再去看呢?我想大概是在这部小说里有自己的影子,和我的生活历程有相通之处,生活的条件要好于少平不少,但心路历程确实一致的。想找寻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给自己力量支持的源泉,想做一个平凡的世界中的不平凡的一个人。最终也确实成为了平凡的世界的一份子,但依然会努力去奔着自己内心所想的前行。不管现实再如何的残酷,心中依然阳光灿烂。不忘初心!
当然是《红楼梦》啊,这本书我已经看了十几遍了,但高鹗补写的只看了一遍,觉得贾母对黛玉的转变很突兀,不连贯。但前面的八十回写的很好啊,我第一遍的时候注重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啊,人太多,亲戚关系总是搞不清楚,其实我现实生活中也不太搞得清楚)然后第二遍就会看自己喜欢的章节,比如林潇湘夺魁菊花詩那一回,还有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后面就会再仔细的看一遍,又或者看看里面的诗词什么的。
我小时候在我姥姥家过的,她家除了门口的麦田蜻蜓和夜间的萤火虫外的确没有什么别的。我一二年级时候在她家发现了半本《优秀作文选》,因为日子太过无聊,这本书我看了很多很多很多遍,里面的情节我有些还记得。有篇作文是写自己奶奶煮的面片汤,记得他开头写“贵阳贵阳,贵在太阳”,然后写自己的奶奶会给他煮面片汤驱寒,后来奶奶走了,格外怀念奶奶的面片汤。每次看都会想起姥姥。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第一次看的时候才十三岁。说实话真的就是强迫自己读下去的,“卖血前一定要喝满八碗水。”“卖血后一定要吃一盘炒猪肝,喝二两黄酒,黄酒一定要温一温”或许是我太过愚钝,直到第三遍读才能勉强读懂。贫穷饥荒,一场革命。一盘炒猪肝,二两温黄酒。正如余华书中写道“酸甜苦辣是食物的味道,喜怒哀乐是生活的味道”。让我感触很深。
推荐一本比较易懂但有很难懂的书吧,《小王子》这本书我看了不下十遍。每读一遍就有不同的意义,记得是小时候吧,老妈带我去逛书城。买了这本书,然后就一直放在那里没来得及看。大概是初一的时候.翻开了这本书,里面很多的哲理,非常建议大家看一看,书不长。
《资本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认识真的鞭辟入里,但我一直认为这本书应该藏于世间,因为他对资本主义很多预言被广大资本家接受了,所以产生了延迟效应,如果这本书从未出现,今天的世界绝对是另一番大不同,书中的预言也会应验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