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词功底的高低,不是看你发音标准与否,音色纯正与否,而是看你能不能把台词背后的“潜台词”说出来。有个真实的笑话,就是说早先电影很少现场录音,都是后期合成的,而且为了赶进度,很多时候演员对话都是在念“一二三四五六七”,双方只是在“对表情”而已。但是如果和后期合成配合来看,演员的表情情绪都到位的话,这样的演员就是台词功力了得的,因为TA即使没有在说台词的原文,却依然能把原文里要表达的情绪都记住并表现出来了。
首先我认为话剧演员的台词功力要求是绝对高于单纯的电影演员的,在一些方面的表演难度上不是一个等级。显而易见,现代科技的前期拍摄,后期制作,特效,配音等等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演员某些能力的不足,而话剧需要一气呵成,需要在舞台上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需要说出来的话直接让观众听明白,声音要有张力有强度有控制,普通话要标准要清晰,角色的语言要鲜活要真实,这都是很要功力的。
演员的台词功力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评判,首先是气息、咬字;然后是台词的节奏停连、逻辑重音;最后是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年龄的艺术化处理;情绪表达;“潜台词”表达等方面。而这些基本功都可以进行量化处理,用语音软件可以辅助我们测量一个人的声音条件,进而更加精确地去评判一个演员的台词功力,最后还可以针对性地对其声音提出优化建议。
演员的用气,要做到“吐字归音”、“字正腔圆”、“喷口有力”。声音与气息的控制和动作是分不开的,气是声音的动力,声音发出时必须有气息的支持,所谓“气由声也,声由气也”,就是这个道理。语言作为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必须做到性格化。语言的性格化有两个方面,一是台词的内容,也就是人物所说的话,要符合人物的性格,体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这个任务就是剧作者在剧本中已经完成的。
就是他演的影视剧作品,你一听就走神了,或者根本听不清她在说什么,或者即使话说清楚了,你也觉得他像在念书。台词功底其实也是演技的一部分。你觉得他演得烂,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台词差。
剧中人物的语言(台词)是剧本严格规定好的,演员要把剧作者用文字写出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的语言具体、形象地表达出来。虽然我们都会说话,但要说好台词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