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可以腹有诗书气自华。身体自身会发育成长,精神世界亦是如此。读过李白,当面对黄河的时候,就会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感叹;读过王维,面对无垠沙漠和落日的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会涌上心头;读过柴静的《看见》看过她的《穹顶之下》,面对雾霾等社会公众问题时,我们就不再会单单只想到自己的利害得失,做一个事不关己的旁观者,而是多了一个普世的观察视角和一份休戚相关的社会责任感。这些就是你的所是,这些构成了你的气场和气质,即便你一句也不记得曾经读过的东西,但其中的精神内核已经慢慢内化成你的所是。
我觉得只为更好的自己!我们选择读书,无外乎有两个目的:充实自己,解决难题,可每一次读完一本书,都会很快被我忘得一干二净。更令我恼火的是,每次要用到的时候,明明有点印象,可就是想不起来,抓耳挠腮只恨自己忘性太大。我也想过彻底让自己断了读书的念想,反正“读书早晚会忘,为什么还要读书”?因为我很明白,读书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未来一切。
我觉得读书能提高我的个人能力,当遇到难题的时候,第一时间我都会从书本中查询答案,然后应用到实践当中,直至解决难题。多说一点:为什么我不选择其他渠道?因为我认为读书是一种主动的思维模式,答案的好坏可以有自我进行评判,而其他渠道更多则是被动接受,容不得思索,这样可能导致自己一叶障目,受到误导!
自认为读书不是为了记住什么,只要读的时候用心,以探索的心态让自己沉浸其中,即便是过后一个词都不记得都没关系,因为你已经“得到”了。每一次有价值的阅读都是在重塑我们自己的三观,这些纵横交错的精神内核在无形地影响着我们人生中每一次重大的选择,并将继续引领我们未来的道路。
当然是会增长见识,塑造三观,要想形成世界观,你得先去观世界。就像旅行的目的是感受精彩的大千世界,而不是为了记住所看到的。同样,读书也是为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而不是为了记住书里的句子。旅行是拓展自己的物理版图,而读书是扩大自己的精神版图。
读书过程中,我会接收形形色色的知识,里边有我需要的,也有我不需要的。如何选择,这就要问问自己了。从内心出发,知道自己想得到什么,进而才能选择自己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不断的选择中,让我更加看清了自己,选择好未来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