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小鲜肉”,已经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词汇了,尤其是出现在电影中的“小鲜肉”现在也是恶评满满,比如说今年暑期上映的《建军大业》,导演也走上了刷脸的模式,其中老戏骨的戏十分精彩,“小鲜肉”确实十分养眼,可见,大片也向“小鲜肉”屈服了。哪怕票房47亿的《战狼2》也是请来了张翰的加盟,更典型的就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主演杨洋就是一枚帅气的小鲜肉,在即将上映的《心理罪》中也有李易峰的加盟,所以电影中实力派“小鲜肉”已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模式。
我觉得很多人在看待年轻的演员也好明星也好都存带有有色眼镜,“小鲜肉”一词本身就是带有攻击性和贬义,这对年轻人不公平。未来都是属于年轻人的,年轻人在成长的道路上肯定会有不足,但要看到他们的努力和进步,不要一味的贬低,每个人都年轻过,都会犯错误和这样那样的不足,所以要有包容之心去看待年轻演员,而不是一味地打击,多一些鼓励,相信他们以后一定会成长为影视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作为当下最热的资本选择,小鲜肉的出现是因为女性消费群体展现的购买力。这种鲜肉+电影的模式,和十年前经常出现的美女作家何其相似乃尔。图书市场和其他媒介的捆绑,让书这种只是载体,具有生动的娱乐性。书也可以具有美色消费功能,鲜肉电影,跑男类的真人秀节目,男明星卖萌 ,晒肌肉……这些行为,都是明星形象在粉丝心中不同成名的欲望投射。
与其说现在的电影是商业电影,不如说现在已经发展到快餐式电影。一般启用小鲜肉的电影,往往也是没内容没故事七拼八凑的烂片,只是为了吸引这些小鲜肉的粉丝,冲个票房而已。电影发展到现在,什么类型的人成为主流都有可能,但是最终留在人们心中的,才是好演员。至于小鲜肉,只是电影史上的一个片段而已。
这个要有两方面的现象,也不能完全不认同,一些老戏骨也是从年轻过来的,他们也是从年轻时候,不断磨练自己,坚持自己的原则,才有了今天的老戏骨,现在有一些科班出身的小鲜肉,新人,其实他们也很努力,也是不断的在磨练自己,相信将来他们也会走上老戏骨的道路。
我首先要抛出一个观点,小鲜肉横行是女性消费的胜利,但未必就是女权的胜利。小鲜肉是作为一种男色消费出现在消费市场上的,中国电影圈第一代鲜肉应该属于唐国强代表的奶油小生。从本质上讲,这种鲜肉消费和高仓健式的硬汉消费并没有多少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