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是歌手中,汪涵准备宣布第一轮结果,结果出来将会直接淘汰一人。这时孙楠突然表示有话说,然后读了稿子,临时宣布退出,字面上的理由是,为了后辈着想。从念稿子的语速和李锐的反应,多次强调“真的,是真的”,证明事先完全没和李锐和工作人员沟通,并且这一理由十分牵强。
这是大部分主持人的选择,很多直播晚会也出现过这种情况。现场看起来出现小混乱,主持人马上转移视线,camara直接去另一个镜头。缓冲时间过后,主持人单方面宣布刚刚发生了什么”孙楠由于个人原因,退出比赛.....很遗憾.....,之后一切照常。(孙楠也不会有发声的机会。)对付媒体的时候也有足够的缓冲期出公关方案,以达最优解决,然后再等待热度冷却,事后播出再重新剪辑,这样一切当没事发生过一样。
汪涵选择了第二种。这也是经典的危机处理过程。
1、明确事件性质:承认事实不能改变,接受意外的发生。
不做马上行动,而是听孙楠把话讲完。(对嘉宾的尊重)
随后,汪涵先转身看地,深呼吸,“是这样”,给自己几秒的缓冲时间。
然后第一时间确定,这是孙楠个人的行为,与节目组安排无关:
“楠哥 我特别想知道 您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您此时此刻内心所感所想,都是你自己拿定主意之后的观点?”
这一句话明确了事件的性质:这不是节目安排的剧本,这是孙楠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说,汪涵确认了:这是一次重大的直播事故。
2、明确自身定位:我是主持人,我要掌控现场。
(经验浅的主持可能会问,导演咋办啊咋办啊,其实导演在台下也很懵,就算导演有决定,主持人也不能马上有效完美执行。因此汪涵明白,现在观众眼中的主持人,就是可以做决定的关键人。)
当你处在风暴中心的时候,不要再妄想求救,而是尽自己的力量,要么掌控,要么远离。
“既然我是这个节目的主持人,就由我来掌控一下。”
3.明确事故终结时间:提出后续方案,为团队留时间。
汪涵:“首先,请导播给我准备3到5分钟的广告时间。”
(在开始个人的救场前,先让团队知道,要如何配合你)
作为资深的主持人,汪涵脑内早已有清晰的节目进程图。本来是这样的:宣布首轮结果--淘汰一人---淘汰者发言---感谢淘汰者的精彩演出,并转向下一轮的角逐。
现在出了状况,那结果要不要宣布,到底谁走? 汪涵清楚自己只是今晚总决赛的主持人,而非整个节目的总导演,下一步怎么走,还得听总导演洪涛的。
所以,他给了自己,也给了直播团队缓冲时间,并且给了这次意外一个休止符:3到5分钟后,一切如常。
讲述电视新闻直播的美剧《新闻编辑室》,也经常发生各种意外。通常意外发生的时候,直接决策人是幕后的制片人,并且他们总会准备好B计划(其他相关视频片段等),以防万一。
说起临场反应,习惯性的就把他总结为表演能力。生活中的临场反应算不上什么,在众目睽睽之下随机应变才是高超的临场反应能力。具有高超临场反应能力的当然非演员莫属了。
犹记得那年春晚,本山大叔跟丹丹还有小崔表演的小品《昨天 今天 明天》,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想起节目中的情节还是历历在目,主要就是因为节目太精彩了,现在就是再把视频找出来看几遍也不会厌烦。看节目的时候觉得精彩,后来看访谈节目,采访本山大叔,才知道当时节目中除了一点小插曲,本山大叔发表感慨之后往回倒,一不注意坐在了地上,其实当时我还以为是故意设计的这么个情节,三个演员都没有慌乱,只是丹丹与本山交流了两句“咋这么不小心?”“往前走几步忘了。”其实这个无意的失误反倒成了一个笑点,演员们的表现也很专业,好像坐空就是安排好的,这种临场反应反而使节目更加真实、效果更好。再有就是在第二部中,一开场,本山大叔吃着盒饭跟随丹丹登台,把手提包忘在舞台旁边,后来发现没地方放空饭盒了,又自己回去把手提包拿了上来,当时应该是丹丹加了句台词,具体是什么忘了,反正就是埋怨本山不知道跑哪去了,后来本山大叔拿到包后继续吃盒饭,就像没有发生什么似的。
不得不说演员们的舞台表现力和临场反应能力太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临场反应能力都比演员低一些,毕竟人家是专业学习这种能力的,将来要在万人瞩目的大舞台上表演和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