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电式波源逐步被电磁式波源取代已是不争事实,也是国际公认的进步,这和电磁式波源明显的优点及液电式波源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是分不开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如下:
1、电磁式波源放电性能稳定
液电式冲击波需要使用电极放电。电极放电端的距离随着放电过程的电火花烧蚀而变宽。一方面,这种距离的变化使能量输出发生变化,产生的等离子体发生变形,F2的体积增大或偏斜,而且还常会出现“哑炮”;另一方面,每次放电不一定发生在尖端(即椭球的第一焦点)的中心,而是在尖端的周围,如果电极端直径2.5mm,那么最大的偏离可达1.25mm,而在第二焦点的偏离可能会达5mm以上。这就是焦点漂移(focal shift)现象。电磁式波源则无这些弊端,当电磁式波源处于设定脉冲电压值工作时,冲击波功率的输出比较均一,除了人为调整或波源损坏,一般不会变化。
2、穿透能力
在压力传感器测量下,电磁式冲击波的穿透能力与液电式冲击波基本相同。经铝板阻挡冲击波径路后,电磁式冲击波的碎石效果明显优于液电式冲击波。从二者穿过铝板,冲击波损耗的对比实验和经过铝板隔阻模拟碎石的效率实验图可以看到,用传感器测量的数据显示,两者穿透能力无太大的区别,但经铝板阻挡后的碎石效果表明,电磁式波源却明显好于液电式波源,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组成冲击波的频谱比较复杂,传感器测定的波段的冲击波含量比例基本相同,因而曲线反映的衰减基本相同,但实际引起碎石作用频段的冲击波,电磁式的含量高于液电式波源,或是说这部分电磁式冲击波的穿透性较强,能量衰减较小。
液电式应用较早,于1980年2月2日在德国慕尼黑首次使用于临床。这种碎石机是用水下电极的尖端通过瞬间高压放电产生冲击波,毫微秒级的强脉冲放电产生的液电效应,冲击波经半椭圆球反射体聚焦后,通过水的传播进入人体,其能量作用于第二焦点,结石在冲击波的拉应力和压应力的多次联合作用下粉碎。液电式冲击波源是一个半椭圆形金属反射体内安置电极,反射体内充满水,当高压电在水中放电时,在电极极尖处产生高温高压,因液电效应而形成冲击波,冲击波向四周传播,碰到反射体非常光滑的内表面而反射,电极极尖处于椭球的第一焦点处,所以在第一焦点(f1)发出的冲击波经反射后就会在第二焦点(f2)聚集,形成压力强大的冲击波焦区,当人体结石处于第二焦点时,就会被粉碎。
液电式波源能够正常工作的能量输出范围通常只能在5kV内调节,这对冲击波碎石用途一般是够的,但用于骨科的冲击波治疗就受到限制,因为治疗不用的骨科病症需要的能量相差很大。而电磁式波源就不同,能量调节范围可达12kV,比液电式波源大得多,因此,国际上用于骨科治疗的冲击波设备,大都采用电磁式波源。利用透镜聚焦的电磁式波源,通过更换不同焦距的透镜,可改变焦距。根据需要采用长焦距或短焦距,对于不同体型的患者、不同部位的结石、不同的其他治疗用途,有着实际的临床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