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话其实今年来也有部分的片子口碑不错,比如最近的《湄公河行动》,但还是烂片居多吧。我就不举例了因为烂片多了,所以会造成电影不好看的错觉了烂片的原因无非就是市场浮躁,为了赚钱而拍电影,但我觉得更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人们消费速度加快,对电影质量要求不高了,所以那些电影制作人才敢拍烂片。也许是制作人脸皮够厚吧。。所以既然不能改变烂片的风气,就只能尽量避免烂片了如何避开烂片应该不用多教了吧我一般去某瓣看看评分,低于7分的基本不值得一看。
不是电影不好看了,是我们的心情阅历发生了变化。早些年,没什么可看的,看到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有趣,现在走进电影院,却很少能看到那么多新奇有趣的梗了。我们成长了,能够引起强烈感官反应的却少了,我们变得挑剔了。今天刚好看了一部法国电影,《罗塞莉·布朗》。喜欢法式电影节奏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风格就像《天使爱美丽》,《刺猬的优雅》,日常向。愿我们在繁忙之余能感受到生活里那些有趣轻松的美好。
以前的胶片电影好看,因为每一条必须尽善尽美,否则后期很难弥补,虽然从业人员少,但是都是专业性极强的的人才,故事反复推敲多年,虽然数量少,但都是精益求精。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后期制作空间的加大,让更多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但是,超过90%的工作人员都稀松平常,市场变大了,稀释了优秀人才的班底,资本为了快速收益,剧本不再进行长时间推敲,内在的东西没了,只能看表象。
个人认为以前的老电影之所以可以为人们快速的接受,主要原因是题材的选去来自于生活,反应的现象也大家能够一眼看到的,反之现在的电影加入一些灵魂共鸣的元素,让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同时,也抛出一些比较发散思维的悬念,让观众投入其中,猜测也好,推理也罢,形成一种灵魂的共鸣,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有些电影看一遍没看懂,第二遍刚刚懂的原因了。
现在的电影界潛规则盛行,从制片人一级开始一直到导演级,一路盛行,演员靠脸蛋说话,毫无演技,不像几十年前演员和作品都来自于生活,苦练基本功,演员未接戏前先到基层去深入生活,所以演什么像什么一点也不含糊,现在的演员小鲜肉上机不唸台词,对着机头就唸数字,只要张嘴就行,全是配音和替身,不像几十年前的作品,拿出来件件是精品!
对于看电影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本人是50后,对从前的老电影还是有感情的,从改开以来很少看电影,对里面的故事情节看法不一样,再着本人也是下岗人员,对家庭要负任,一天到晚干活那有闲心看电影,就是现在你们看那电影电视剧,那是什么电影什么电视剧,乱七八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