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饱含深情的电影,把它献给观众,更献给在抗日战争中奋战过的民族英雄和巾帼烈女,献给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新中国,也献给73年前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时刻。
《那些女人》,给娱乐狂欢的中国电影,注入了家国情怀,给充斥着胭脂气的中国银幕注入了英雄气概,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这部戏最大的特点就是戏骨云集,哪怕只有一句话、一句台词,所有开口和露脸的演员必须要是专业演员。如果说这部影片是一个大写的人,那么这一百多位明星就是这个人的每一根骨骼,一场一场的戏写成了一个大写的‘人’字,整个戏就立起来了”。在这轴枕河小城的民国风情画中,落笔处,无不散发着熠熠星光。电影圈老、中、青三代戏骨携手,以吴侬软语之腔调,为观众再现那些年腥风血雨中的壮烈往昔。众多女神的鼎力加盟,被现场不少人评价为“女人版建国大业
从开篇到结尾,都充分展现了日军侵华给广大人民带来的巨大伤痛,但杀人挂尸城墙,所有人民往前走的瞬间,呈现出一种人性抗争力量,茹萍饰演一位苦命的母亲,一句“女儿死了也好,日本鬼子来了,这么大的女儿有什么安生日子。”台词非常揪心,面对日军铁蹄,老奶奶一句“脚是一样的,走的路是不一样的,心就更不一样”台词更耐人寻味。包括众多女人们一起参与了火烧竹篱笆的战斗,各个不惜牺牲性命,让人看到了巾帼英雄的壮举。
听这片名,好奇得很,像是没有主角,又好像有很多主角,不得不说导演这伏笔埋得真深。影片讲述1943年在日本人笼罩下各阶层女人,有掌柜的、有学生、有渔民、有富家太太...就是这么一批看似没有关联的女人们,因形势所迫走到了一起,最终英勇就义的故事。比起百团大战,建国大业等爱国电影,更贴近于普通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没有大片段的枪林弹雨,更多的朴实无华的记录。让人不得不胆寒,若是早出生个几十年,我们的命运或是一样的。
迄今为止依旧少有民国影视剧通过女性角色展现真正的民国历史,但幸好,在这样为数不多的影视剧名单上,又添了一部电影《那些女人》。这一部老戏骨云集的电影被人称作是女版的《建国大业》,有新生代演员,也有年至耄耋的老一代艺术家,他们的成就了这部电影,也谱出了这一曲乱世悲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