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羞辱》讲述了童年经历战争的黎巴嫩人和到黎巴嫩打工的巴勒斯坦难民发生冲突打官司的故事。坦白的说,《羞辱》并不是一部能称为经典电影,同时可以看得出导演并非不清楚自己所犯的问题。因为电影前半部分的人物塑造都做得很好,角色形象鲜明。问题主要出在推动表达的地方,导演太想把关于战争对黎巴嫩的影响讲清楚。电影中塑造两个主角的和解用了一个很幼稚的细节。黎巴嫩修车铺老板和巴勒斯坦工程师都选择使用德国制造的零件或机器,这成为导演塑造黎巴嫩人理解巴勒斯坦难民,意识到他们都是一类人的契机。这种设计真的很幼稚,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导演为了把两人塑造成强力的对立面关系,使得很难有合理方式解决人物矛盾,只能从两人都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点切入。
《羞辱》节奏紧凑,高潮迭起,特别是法庭对决的戏,非常精彩。导演的老资格律师妈妈,担任了对该片律法合理性至关重要的顾问角色。导演Ziad说,“法庭片就是现代西部片,是一场场更加近距离面对面的拔枪决斗”。《羞辱》影片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其以小见大,从一道小口子,撕开了两个民族的政治历史矛盾和战争创伤记忆。借个人冲突来影射国家关系,而同时又借大环境描绘着小人物的生活。
比较刻意,拍得还不错。仍旧是欧美电影的套路:创造矛盾,不断激化,到顶点后通过发现和突转化解,最后升华为一条爱的教义。不妨多向伊朗电影学习:矛盾为了迫使人物寻找原因被设置,在两难困境中探入人性深度。前者人物本来就有,很少变化;后者人物在寻找过程中不断被发现,神的缺席和在场。
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就知道是一部非常好莱坞类型片化的片子,果然如此。一句简单的道歉,被编剧用各种叙事技巧一再放大,做法类似于《一次别离》,最后连法官竟然都难以解决,只是这部的戏剧性非常刻意,有想法,也有亮点,只是显得技巧性太强,导演风格也很平庸,大煽特煽的类型片,不耐看。
观影过程中很生气,觉得断肋骨小哥是傻,恨不得他被巴勒斯坦人围攻。突然好想打了个冷颤,发现自己才是最容易被煽动最容易被愤怒支配的人,政治的战场上大概就是炮灰。电影从一点出发,引出这么多元素,却一点不乱不崩,全程正襟危坐,丝毫不敢分心,真是佩服导演功力。
很多年没看过这么酣畅淋漓的法庭戏了,不给1帧犹豫的剪辑,喷蓝火的加特林一般的语速和信息量,让我差点有打5星的冲动,但是第三幕反转过后太温情和主旋律了点,揭国家伤疤这点上并不是很高明,或许导演本身就没想这么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