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是周浩导演第二部获得台湾金马奖的纪录片,片中记录了大同市长耿彦波改造大同市的过程。(耿彦波也就是上文中的“耿拆拆”,因为他走到哪里就拆到哪里;同时也有人称其“耿指倒”:他指哪里哪里就倒。)影片只能用真实两个字来形容,看完之后你毫不怀疑:这就是大同,这就是中国。端传媒记者形容:“与其说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市长,不如说是中国盘根错节的政治生态和对超负荷发展模式的多维思考。”于是我也想来和大家讨论一些影片中我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对于以下所有谈及的问题,我基本持开放态度,只是谈一谈我的思考,可能一些观点有失偏颇,但我会尽量去客观陈述问题。我是山西太原人,也算经历过耿的作风。大同曾经是北魏的都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著名的云冈石窟就坐落在这座城市里。但因为历史变迁,政治格局代代更迭,大同如今,只能算作一个三四线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城市面貌陈旧,还因煤炭开采而成为了中国污染最重的城市之一。为了拯救经济前景摇摇欲坠的大同,耿宣布了一项极富争议性的改造计划:他要推倒数以万计的房屋,全面铺展古城修复和新城建设工程。计划涉及50万人口(约占大同市总人口的30%),1000多万平方米土地,三分之一的老城区。
作为大同人,我一直想看这部片子,但是被和谐的厉害,因为金马奖的原因找到了资源看了这部片子,首先我想说如果耿彦波知道摄影师拍了些什么他是绝不会让摄影师拍的,也许是因为耿市长给了摄影师特权让他跟着自己拍了许多本不可能拍摄到的镜头。客观的讲,片子拍的很棒,即拍摄到了好的一面也拍摄到了消极的一面,大同是一个古老的城市,遍地都是古老的建筑,耿市长来之前,大同是一个遍地可以倒垃圾的地方,窄窄的街道,每年的政绩就是修之前修过却又损坏的路。拆迁让大同城区扩大了一圈,主干路都成了八车道,外环高楼林立,和城区隔着一条生态园区,通过几座大桥连接,城区也是由楼房群包围在外侧,再往里侧就是几条大同的主干道,再往里就是城墙,我之前担心会不会因为太密集让城墙看起来很小很臃肿,过年的时候上去了,城墙周边有空地让城墙看起来很恢宏,城墙上甚至可以走汽车,很宽大,城墙内便是古旧建筑以及四合院,北魏建筑,因为大同毕竟还是太小,里面多少有些萧条。
由其中的许多讨论、协商,不难看出耿深谙官场之道;耿让记者跟拍的做法首先表明了耿的自信,其次,跟拍的时间地点耐人寻味;十余年间,大拆大建,耿在三晋官场一路高升。耿在其任之每一地都大兴城建,尤以大同为冠,城建尤其是基建方便了百姓生活,改善了市容环境;但如今回望大同,煌煌工程已成烂尾,巍巍魏都债台高筑,耿的继任者面临难题;耿因自己被调走时百姓的挽留而名扬全国,但挽留耿的人群中有多少是感谢耿的城建,又有多少是愁于耿离任后自己的补偿款没了着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