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主角的程度,仅次于主角自己。相比起生活中的其他人,了解程度:现实中的自己 > 虚构的主角 > 现实中自己的亲人朋友。所以其实这种了解程度,潜意识地将虚构的“主角”放在了一个仅次于现实中的自己的位置(甚至有些人将虚构的形象放在了现实中的自己之上)。《冰与火之歌》中詹姆·兰尼斯特这个人物广受喜爱(票选排名第2),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作者在写他的时候花费了很多笔墨去写他的主观描写。
题主一定听过一句话叫“现实往往比小说更加离奇”,文字也好影视作品也罢,受限于道德/法律和表达等等原因,均不及反映现实社会之复杂、人性善恶的万分之一二。所以评价一个作品往往会说“深刻反映了什么什么”之类,仅仅是反映而已。
另外推荐一本书《人类简史》,里面就阐述了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利用虚构的故事构建人类社会的。
现实中发生的事,并不一定比虚构的剧情看着真实。这两天刚好有个新闻说“黑龙江3犯人杀死狱警 穿警服逃跑画面曝光”了解前前后后,实在感觉不可思议:“这是真的?”。看《了不起的盖茨比》、《红楼梦》,你觉得它们描述的事情与真实发生的有什么区别?甚至要比一些真实发生的故事更像真实吧!所以相比起“更像虚构的真实”,我们更喜欢“更像真实的虚构”也就情有可原了。
故事是假的,思想是真的,莫言丰乳肥臀中所塑造的有放荡顽固但又伟大的母亲形象,故事诚然是假,但却是很多无名母亲的真实写照以及对那个时代的还原,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虽然是虚构,但却讲充满剥削与命运无奈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何必去计较真假呢?对于一些作者而言,故事只是手段,目的是表达一种思想。
很多描写是基于主观描写的,读者、观众很容易将自己代入里面的角色,从而有了休戚与共之感。自然十分关心人物的命运。比如:你看故事的时候,是不是会潜意识地将自己当成主角?在看《倚天屠龙记》时有没有希望过自己是张无忌?在看《笑傲江湖》时有没有想过自己当令狐冲?
故事让我们体验了我们体验不了的东西。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不可能通向很远的未来,但是故事可以让我们了解那些世界。你可能成为一个侠客去经历《神雕侠侣》的刀光剑影快意恩仇的世界吗?你可能成为一个神仙去经历《西游》那种仙妖之争吗?只要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社会的规则相似,虚构的一个世界背景,我们也会相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