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感觉这一季奇葩说挺走心的,看到那一期请到了王佩瑜老板的时候,真是被她圈粉了,超有魔力和魅力的一个人,一开口唱公孙兄就不得了了。宿友看我看这一期,然后瑜老板出现,没两句话眼睛就凑过来了,认认真真看完,然后赞叹说:京剧演员真牛,在啥舞台上都有范儿,就是跟别人不一样!她说京剧是我们身边美好的存在,不一定每个人都必须去学,也不一定每个人都必须听,但却值得去了解。当蔡康永问她是不是都是在大学里推广时,她说:有人的地方我都去。四个导师问她会不会留下来参加后面的辩论时,她很直接的说:不要了。可是当蔡康永说也许会有一期的辩题是:如果都没有人听京剧了,你会不会难过,问她会不会来时,她毫不犹豫地说:会。对于我们所热爱的,愿我们都能如此,保有最初的热情。最后借用她的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喜欢京剧的人和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
身为一档5岁的综N代,《奇葩说5》变了,以往的老套路、固定形式、老面孔都得到了改变,但其传递的核心价值观却坚持不变。通过辩论将一个个社会痛点摆在观众面前,关于爱情、婚姻、职场、法律、道德等等,通过辩题直指社会万象,谈话内容更是金句频出,带来多元化价值观的同时探索了制度内语言的边界,并辅助观众构建如何自恰及如何看世界的知识体系,在娱乐的外壳下包裹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辩手的高素质,不仅是思维的碰撞,更是知识的普及。我们常常会被这些实力超强的辩手带入到情景当中,然后思考如果此刻我遭遇到这些事情,我会怎么想,我会怎么做。因而辩手的素质是我们能够很好地参与思考或者融入到辩题当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奇葩说》就很好地做到了这点,辩手的超高素质除了让我们感觉到唇枪舌战的畅快淋漓,还让我们经历一次高质量的头脑风暴,让观众思维发散,脑洞大开。
看过《奇葩说》的朋友估计在双方选手争辩的时候,都会有这种感觉“哇,我怎么没想到这点!”,辩手的切入点往往让人眼前一亮。有深度,有意思的观点往往让人印象深刻,正所谓“猜中了开头,却猜不中结尾”,整场辩论看下来是既惊心动魄又畅快淋漓的。
导师适时而动,恰到好处的点评和总结,虽然辩手实力强,但是难免会跑偏,或者出现一些“过分”的言论。所以导师们恰到好处的插话不但可以缓解现场紧张的气氛,还可以让辩论回到正轨上,而且有深度的总结也能深化观点,让观点更加深入人心。
马东在《奇葩说》上说:这是一档严肃的语言类节目。但是在实际的节目现场,我们可以看到它一点也不严肃,而且马东本人也玩开了好吗。后来马东干脆改口说:我们《奇葩说》追求的是一种混沌的效果,这倒挺符合《奇葩说》的实际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