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首歌要重复听好久,内存不够了也不舍得删,那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不为了什么只是听着歌过着一天一天重复的生活,因为生活里除了学习就只剩下听歌了。后来上了高中手机上交,唯一能听歌的时候是阿姨送我上下课车里的音乐。再后来上了大学,不知道是因为大学生活太丰富了还是说我没有那么多听歌的耐心了,逐渐没有了听音乐的习惯,一直觉得心里空空的,手机有了足够的内存,安装了不同的APP却找不到当时听歌的感觉了,我想是我生活浮躁了吧。后来遇到一个男孩子,和他在一起一年,他推荐给我好多民谣,只是分开之后,就不忍心再去听那些歌了。
青少期时不喜欢听歌,是因为觉得自己的人生可以轰轰烈烈,没那种心绪去沉浸在扭捏的歌曲当中。大学的时候开始听一些歌,是因为中学的烦闷没法得到完全释放,松散的大学生活让自己不知如何安放自己,喜欢听一些爆裂嘶吼的歌发泄。工作之后,满腔热情的做了一些认为很正确的事情,但更多的是见识了好多无奈,因此开始伤春悲秋,所以听回一些老歌,符合心境的歌词的歌,认为人生无奈。有了孩子之后,各种心情更加复杂,激情的,无奈的,憧憬的,失望的,听的歌的范围更加广了,更多的时候喜欢一个人塞着耳机听歌,边听歌边工作,看书,走路,坐车。
或许是从初一的第一个MP3开始,我懵懵懂懂地开始听起了流行音乐。那时候班里还哼着许嵩的歌,可能是我当时理解能力有限,有可能是我情窦未开,我当时没有踏上那些苦情歌的潮流。而后,哀而不悲的,让我神迷至今的,是我第一首下载下来的《忽然之间》。当时,或许我忘了当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只是每每听到这首歌时,时空变得极其安静,就像梦里的一个背影,在微微仰起头看着蓝天白云。当然,不一样的歌手给出的氛围也不同。就好像唱出青涩时光的莫文蔚版的,或是唱出山海之爱的杨乃文版的。听歌,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听歌最多的时候大概是初中的时候,那个时候用的还是OPPO推拉的音乐手机。每次下载歌曲都要用电脑连接手机然后下载自己喜欢的歌,因为当时上学父母限制我玩电脑,所以很久才会更新一次歌单。那个时候骑自行车去学校的时候听,中午回宿舍边写东西边听歌,晚上回家路上也听。当时对音乐没什么概念,也没有特别特别喜欢的歌手,只是跟着大家去过几次KTV。知道了陈奕迅五月天林俊杰孙燕姿杨丞琳蔡依林这些歌手,还有徐良汪苏泷阿悄一些的网络歌手以及一些电视剧的主题曲。
我舍友总觉得我特别容易喜欢上一些人和一些歌,而且都没有固定的风格,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就是我觉得好听的而且会一直听的就会收藏起来,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似的。而且每接触到一个新的音乐人,就会想多了解一些歌曲背后的故事甚至是这个音乐人的经历,然后找同类型的歌来听。最近因为梁博和曾轶可,我偶尔还会听一些摇滚,因为听某老师的网课,还听了他推荐的国外的摇滚。我也不知道我在写点什么……反正音乐可能是我了解这个世界的一个渠道吧。
最记得我高中有一次在晚自习的英语听力前听到一首很好听歌,激动的不要不要的,听力也不听了,直接飞奔下楼跑到广播室问操作的那人那首是什么歌。当时那个人告诉我他也不知道,播放列表里乱点的,当时我真是死的心都有了,郁卒了一个星期才缓过来,后来有一次偶然听到了才知道了那首歌叫什么。总之,感觉听歌的时候感觉真的很好,很放松,有时候被虐到就会听歌找安慰,不到半钟头就能满血复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