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雄在电影《挪威的森林》中所采用的音乐主要是为了增加场景的情感冲击力,或创建与场景中的画面相关的情绪反应,音乐多半是器乐性配乐的和非叙事性的画外音。在改编中,陈英雄选择剔除村上春树在小说中引用的除《挪威的森林》之外的全部音乐,试图避免任何可能在观众中产生怀旧之情的场景,取而代之的音乐更有感染力,这是导演个人对原著的情绪反应。这种做法,随着他缓慢的摄影和慢节奏的叙事,使得改编后的电影保持了陈英雄以往电影作品中呈现出的特色。音乐在改编后的电影中是有感染力的。但特定的歌曲与人物的联系是小说中的重要元素,这在影片中却被消解了。
在小说的结尾,直子自杀和渡边彻流放自己哀悼一个月后,玲子来东京见他。他们一整晚都在喝酒,她唱了51首歌曲来纪念直子,第一首便是《幸福的人》。然后玲子演奏了几首披头士乐队的歌曲,她弹了《挪威的森林》、《昨日》、《米歇尔》、《有一件事》、《太阳从这里升起》、《山风上的傻子》。这些歌曲将当前的场景与在疗养院玲子演奏披头士歌曲的那个夜晚关联起来。他们再一次喝着酒,玲子再一次弹着吉他,只是这一次,直子变成了回忆,先前曾暗示直子命运的歌曲,正在被演奏来纪念她。
本文的主体部分对小说的音乐进行详细分析——歌词内容和歌曲内涵,以便更深入的洞察主要人物的复杂情感和心理。其次,电影配乐和小说的音乐之间有显著区别,电影配乐不属于小说音乐的历时性系统,相反,它主要是用于在特定场景中增加情感深度和烘托电影的整体气氛。虽然某些电影配乐在人物和主题上力图靠近小说,但它们的功能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村上春树的小说。在结尾部分,本文指出了电影《挪威的森林》在音乐的选择上,并没有采用小说中引用的音乐,而更带有导演的个人趣味。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出版的长篇爱情小说,并于2010年由陈英雄导演改编为电影。本文分析了音乐在这部小说原著与其改编电影中的运用,以期从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解析《挪威的森林》。为了支撑此篇论文,本文提供了一些小说和电影的音乐适配(配乐)方面的背景知识,并研究了村上春树的其他小说中的音乐运用和陈英雄的其他电影中的音乐运用。
《挪威的森林》电影版本中的音乐与原著的音乐运用并不相同,电影配乐舍弃小说中引用的众多启着核心作用的音乐,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受众对原著的感受。笔者认为:就电影本身而言,陈英雄对《挪威的森林》音乐元素的处理也算是一种风格,但从对于原著精神呈现的角度来看是有偏差的,这种偏差,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导演的个人趣味,也可以认为是对原著精神阐释的失败。
让混血纤瘦的水原希子饰演古灵精怪的女配角绿子,二人让观众要么全程出戏要么替男主角松山研一(饰演渡边,也就是原著中第一人称的“我”)尴尬。非常可惜的是男演员的选角反而眼角独到,另外,连初美这位在原著中评价极高、出场极少的选角都没令人失望,实在让人想不通为什么撑起全片的直子和绿子糊了。太可惜了,如果选对了人,这片子完全可以再上一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