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一个自己猜的小细节,安静车祸之后有个镜头是苗老师一个人坐在奖状前面发呆,然后苗老师是自己一个人坐上火车离开,按我的理解可能是苗老师拒绝了学校分的房子之后妻子带着女儿离开了他,但是剧情里没有明写,所以我也只是猜猜,前半场影院里笑得前仰后合,后半场安安静静,只有偶尔的吸鼻子的声音。安静的演员真的很棒,高中畏畏缩缩的的气质和三十年后的落落大方转换的很自然,我甚至第一眼都没有认出来这个是安静。
与其说“于谦成全了《老师好》”,倒不如说“苗老师成全了于谦的好演技”。演技这个东西,一定要找到扎实的人物、再碰到特定的情境,才有的发挥。不然就是一拳打在棉花上。《老师好》最可贵的地方在于:苗老师这个人物立住了。不得不提,于谦老师的演技,真真令人折服。一个被相声耽误的实力派演员。
昨天看完。三十年后,老的一脸褶子的苗老师,拄着拐杖,在安静的书店外,远眺在店里看书的安静。安静发现苗老师后,面部表情从惊愕,变成惊喜。下一个镜头,安静在书店门前,坐在轮椅上,面带释然的微笑看向书店外。镜头一转,画面里,三十年前安静给苗老师车钥匙上套上的蝴蝶结手工,被挂在书店门前的树枝上,而苗老师则已经转身,颤颤巍巍的拄着拐杖越走越远。这一系列的镜头,没有人物对话,没有旁白,只有表情,画面,动作,情绪。百分百纯的电影语言,一下子回答了,苗老师三十年前,为什么拒绝了学校的房子,没参加学生们的毕业照,而离开了学校。
影片中每一个角色,都是一个特定的缩影,好像每个年代的每个班级都有这样一个存在,深深佩服导演对校园构成的熟悉。想起了老舍的《茶馆》,每一个人物的安排,都是一个社会群体的浓缩;每一句对话,平常稀松,却字字珠玑;每两句衔接,都严丝合缝,节奏紧锣密鼓。两者给我的感觉多么相似,那些最能打动一个人的故事,往往不是它被构思的多巧妙,而是它不知不觉间,默默邀你参演其中。
电影里说,“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到了你们,而是因为遇见了你们才有了最好的时光。” 那是最好的时光,那是一段老师和学生都有底线的时光。老师在学习上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在生活上认真关心,无私忘我。老师会偏袒好学生,却也真的不会放弃坏学生;学生会给老师捣乱,比如投拆老师的自行车、把老师的车挂到旗杆上、刮掉老师杯子上的奖字,会偷偷摸摸参加老师禁止的艺术节,但学生还是会听老师的话,让站就站,让蹲就蹲,说罚就罚,让剪头发就剪头发,让刮掉指甲油就刮掉,举起的酒瓶砸自己头上也不会砸向老师。
我一个人在电影院不住的抹眼泪。2006年我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进一中,2009年我以高考接近全校一千名的成绩毕业,我当过被偏爱的安静。我当过桀骜不驯的洛小乙。我当过一心想拿荣誉的关婷婷。后来我成了心里有结的苗宛秋,可我的安静只能是我自己。2012年我给我的苗宛秋写过一封e-mail,至今没有回音,我想对她说,谢谢你当时给我的拥抱,我现在过得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