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商业必然就是有利可图,迎合利益群体口味,拍出来的片子就是商业电影,但是恰恰可悲的是,中国的利益输出环境属于脑残环境,就是所谓的脑残经济,之所以称之为脑残是因为这个群体没有理解内涵与辨别好坏的能力,更别谈什么主观意识里的区分电影好坏,他们可不在乎是否电影主角从头至尾以蚂蚱脸结束的表演,还是电影情节是否脱离了现实违背常理,只要他们在乎的明星能出现,他们就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毕竟人傻是必然,钱多不多就不从知晓了。
因为电影产业在壮大,电影行业的从业者在增多,市场还在增长。市场需求导致什么人都要去分这杯羹,那些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导演、编剧、演员就变成了耗子屎(部分知名导演也抱着捞钱的目的疯狂生产烂片。如某晶导演)。他们只是在填充电影市场的体量,而非质量。所以现在出现个稍微好一点的国产电影,都会惊为天人(这都多亏同行的衬托)。电影的质量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衡量:导演、剧本、演员。一部优秀的电影缺一不可。要成为经典电影,那么摄影、配乐、剪辑这些更为重要。
现在电影圈真的是鱼龙混杂。在这个快消费的时代,需要投放大量符合消费者口味的电影。先说大热IP电影,IP+粉丝电影+名导演,这样的电影好像很容易得到票房。有些小说原著很火,我们看的时候不觉得不合理,甚至很疯狂的迷恋。但是拍成电影之后就会发现太让人失望了。演员演技不行,造型雷人,情节夸张,全片就靠特效撑着呢。
我们现在还没有形成国外的电影制作流水线,所以作品时好时坏。还有就是院线引进的国外大制作,质量好的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国产电影的生存空间,观众没有耐心给国产电影成长的时间,所以很多电影公司急功近利,不再注重电影的质量了。
以前拍个电影,你要不是电影相关专业出身的,你都没勇气去做。所以,那会儿的导演是导演专业出身,编剧出身,摄影出身。这些和电影关系密切的专业保证了电影质量。现在,那些某些所为的导演,有演员出身、写小说出身,主持人出身、这些杂七杂八的身份就很难说清楚他们拍电影的真正目的了。
商业片顾名思义就是为挣钱的,所以在电影的各个方面自然就是一追求盈利为目的的,所以就会忽略电影的质量,就造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