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是歌手》这个节目成功在于它的丰富性。如果说每次看《我是歌手》音乐是吃一顿晚宴,那么音乐就是主菜。节目组用上好的食材(大牌歌手、优秀但不知名歌手),聘请大厨(优秀的编曲、制作人),保证主菜色香味俱全。这是节目的根本。但是,这还不够。为了铺垫、衬托主菜的鲜美,还要有水果、甜点、优雅的环境、优美的背景音乐,甚至请来满座高朋对晚宴进行点评。所以每期《我是歌手》的非音乐部分都像一集美剧,在讲述音乐背后的故事,进而与音乐一起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歌手形象。没听到古巨基的自述,可能没有那么多人为一首《父亲》流泪;没看到邓紫棋夜以继日的执着排练,我们也不会为她的惊艳表现感动。
节目里唱的歌未必有多好,愿意留在硬盘里的真是寥寥无几,最后总决赛没有修音更是惨象一片,还是愿意看,是因为这个节目给我的参与感非常强。每个歌手的想法,歌手付出的努力,甚至歌手之间的互动,给予冷冰冰的歌唱以真正丰满的血肉,会把之后的演唱联想为之前努力的检验,会感到演唱是每个人内涵的进一步展示。
在这个舞台上,音乐素养并不是获胜的第一要义。歌手的现场演绎,选曲,情怀,甚至是排场决定了TA是否能生存在这个舞台。因为不是选秀,所以这不是一个音乐创作的舞台。私以为这是一个迎合观众口味,博取收视率,推广经典流行音乐和捧红歌手的商业性娱乐节目。
作为一个非音乐爱好者,我也爱看《我是歌手》。而且由此也开始爱好音乐,并且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更加关注音乐背后的情感和故事。第三季第二期,洪涛导演说,音乐不能用来比赛,但是比赛让更多人关注音乐。我就是“更多人”之一。看来洪导成功了。
这几个歌手都是有一定的阅历和能力的,并且有才的歌手,他们本身就适应各种音乐风格(这个是和市场上的其它歌手相比较,他们的适应能力和掌握能力相对于是非常棒的),但是真的要排名的话,得看自己喜欢哪种风格或者是你喜欢哪个歌手的技巧。
将我们平时能难得了解的歌手的另一面展示出来,将歌手平民化,他们和我们一样,面对比赛,也会紧张,有会焦虑,会开心,也会失落,和我们一样,他们也是平凡的人。通过比赛,让更多的人关注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