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人们的喜、怒、忧、思、惊、恐、悲等感情,总是伴随着不同的调式、节奏的变化,声音的高低、强弱的对比,以及和声的协调与否而发生共鸣,这就是情感的欣赏。 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知音,还应该了解作品的曲式、主题是什么,了解作品的时代特点、体裁、流派、风格,还应该了解作者本身的有关情况,等等。
音乐是有故事的,每个创作者,能够创造出动人的音乐,一定不同于我们,他们有我们没有经历过的故事。要想真正读懂它们,就应该理清楚他们的故事,这样才能真正读懂音乐。体会每一个字,一首好的音乐,必定会有它的精炼之处,这就是用字的好处,它能够产生一种吸引力,如果能够通晓练字的美好,那理解一首好的音乐也不是什么难事了。
这关系到个人的审美观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如果有人认为他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是一个普世性的答案,那么纯属无稽之谈。有的人喜欢欣赏西方音乐,有的人喜欢欣赏东方音乐,有的人喜欢欣赏古典音乐,有的人喜欢欣赏流行音乐,有的人喜欢欣少数民族音乐,有的人喜欢欣赏原生态音乐……因此在如何欣赏和理解音乐上,我们怎么能够以一概全。
作为一个非专业的但是热爱舞台剧的普通观众,有过几次现场观剧的经验。如果是看歌剧,如《卡门》《魔笛》等,可以事先了解一下剧情,也可以了解一下著名的唱段,比如哪里有一段著名的咏叹调,哪里有一段绚丽的花腔,可以在观剧的时候有所期待,否则很容易疲倦。如果是看音乐剧,像《悲惨世界》这样名著背景场面宏大的,剧目本身就颇具吸引力,不用担心剧透,演员的表演自会让你投入其中,心潮澎湃。千万不要提前看剧评!像《Q大道》这样的喜剧,千万不要事先了解剧情,因为有好多笑点,现场看了才有效果。
评价艺术的好坏,创作者是被动的,欣赏者才是主动的。艺术终究是为了共享和传达而服务的,所有的艺术都得回到欣赏者身上,自娱自乐、自卖自夸总归是是狭隘、片面的。艺术的好坏不应该由创作者本人说了算,而应该是由足够多的人欣赏后评价,尽量去除了个体主观性后综合而成的。这也是审美去精英化的核心,评分系统的合理存在就是一个实例。
我个人感觉欣赏音乐先从有标题音乐开始,举个例子。听小提琴曲《梁祝》。首先,我们要做一点事先的功课,了解一下何占豪,上海音乐学院进修班学习小提琴,并和几位同学组成“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探索小提琴。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种探索的成果。再有就是梁祝故事的情节,怎么女扮男装出去读书,怎么遇上梁山伯同窗数载亲如兄弟。学业有成依稀分别恋恋不舍等等,以及大致发生地,才子佳人倍出,风景秀丽的浙江一带。而后开始聆听欣赏,微微闭上眼睛回忆你的同学时代的同桌,相互交流时的美好时光,就不完全描述了。等等一切美好的夸张的去联想。逐步的就进入音乐中了,也就是所谓的融进去了,思绪随着音乐天马星空了。不必要去懂乐曲乐理知识。时间长了听多了也就懂了。从有标题到无标题音乐逐步深入你就是行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