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歌《在木星》,歌本身没什么可以挑剔的。旋律的递进和巧妙的重复,还是朴树一贯的处理方法。嗓音未见太多的衰老,也让人欣慰。但关键的是,就像我说的,12年的退隐把朴树的棱角都磨没了,个人色彩也淡了,说沉淀的厚度吧,现在的朴树又有点为时尚早。听起来像是佛歌,这评价其实非常恰当,好歌是好歌,有味道,有旋律,有感觉,但是怎么也觉得有那么一点不够。
朴树可以在《在木星》中去吟唱“莫说天无涯海无岸/纵然归程须万载/今日归来不晚/与故人重来/天真作少年”,他用自己不擅长的所谓古朴来描绘那个他想要接近的图景,这里即便产生一种扭曲生硬的融合,那也是某种情调的一种展示,值得轻浮的受众一再去表达爱意。无需什么真实有效的描写,所有的情感无非都是用来抒情的,所以你不知道《在木星》到底在表达什么,但它针对大众的需求来说一定是行的。
熟悉朴树的人都知道,他的歌曲调大多是很平缓的、旋律不抓耳但很耐听,“大开大合”、张扬的唱法在他歌曲里比较少见。当然,这些特点在民谣歌曲里本身就很常见。回到这首《在木星》,它的旋律在舒缓中带着跳跃感、平和而又不缺昂扬的精神、不抓耳但却很耐听。属于既典型又不典型的朴树作品。典型在于它的舒缓、耐听,不典型在于它的积极、昂扬是从前两张专辑所没有的。
《在木星》歌词的风格和从前有很大区别的。年轻时的他性格敏感、抑郁、茫然、走极端,写的词往往很自我,注入很浓厚的情感、颓废的思想,我相信如果朴树当时就写《在木星》的词,很可能也是这样的风格。然而这个阶段的他“心宽了”,所以《在木星》的词显得更积极、入世,以及一份难得的淡然。
这才是朴树的东西,我喜欢朴树是因为他的个人风格,他的歌里有他的感受,经历,转变。他只唱了一首别人写词的歌,就感觉很不符,他算不上大师,大咖,他不是最顶尖的音乐人,他是我最喜欢的音乐人,《在木星》是他回来了,进步有一点,变了一点,还是我喜欢的那个他。
《在木星》的编曲还是较为简单直接的,伴奏里鼓点声尤为亮眼,节奏比较昂扬、欢快,这也奠定了这首歌的基调是较为积极向上的。这些特点都和前两张专辑里张亚东“熬制”的英伦风有很大不同。这也是朴树近年来音乐上比较重要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