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一个看过剧本的朋友的说法(你们懂的),在故事的结尾,其实是有交代马浩汉的结局的。在船上,江河和苏米背后的电视里,正在放新闻——电影里在这个地方出现的是周沫正在走红毯,暗示她已经实现了梦想成了明星——新闻里说边境警方破获了一个贩毒集团,绰号「青蛙」的大毒枭在逃。警察正在大毒枭的家里搜查,根据画面呈现的细节,尤其是那张片头合影的出现,让我们确信,那个在逃的大毒枭就是马浩汉。不知道为什么最后电影中没有出现这个结局,可能是没有过审,也可能是因为冯绍峰在杀青前一天的拍摄时受伤没来得及拍摄。不管是电影的结局,还是剧本的结局,我觉得马浩汉都应该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他就是那种一直愤怒一直怀疑绝不妥协的文艺男青年,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停下脚步。这种结局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就看你愿意相信什么了。
其实关于后会无期,真的没有什么好去评价的。它和韩寒每一部的小说一样,似乎都只是由一个又一个独立的画面、段子的拼凑、组合而成的。只不过这一次,把平面的东西,拿到立体上,涂上色彩,带上声音,加上动作。没有特定的中心,没有具体的主线,没有人物的鲜明形象,没有情节的跌宕起伏,甚至没有类似于“谁上了谁”这样大众普遍接受的“高潮”。它也像韩寒个人一样,喜欢的人就是喜欢,不喜欢的人就是不喜欢。它也像韩寒的“世界观”一样,喜欢的就是喜欢,不喜欢的就是不喜欢。如果,真要对它评价的话,那它就好比人的一生,我们只会在乎在路上是不是笑过、哭过、经历过。等到化泥入土那刻再去计较好坏,再去关心别人对你评价是好人还是坏人,就真的已经不重要了。
其实我一直觉得片名叫后会无期,理论上这些影片中的角色最后都没再见过。包括浩汉和江河不欢而散,应该是再没有交集。但令我费解的是,导演一个"后来",江河就走上了人生巅峰,也完成了振兴家乡的梦想,还有苏米依偎在身旁。成功就罢了,连苏米也找回来了是不是太小概率了?毕竟名片都丢了呀!个人感觉有些突兀,难以接受。但我推测浩汉恐怕是混得不好。两人的性格完全不同,浩汉在江湖上闯荡多年,相对更油滑、精明,爱吹牛,极其渴望成功,但又修炼不够,骨子里他还存着一份天真和善良。但在旅途中他心中仅存的对世界的美好愿想崩塌了,爱情也好,对陌生人的信任也好,最终的结果让他寒心,也让他下决心做个"坏人"。
其实没那么多意义,也不一定纠结为什么要安排最后江河成功了。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就像平凡之路这首歌的名字一样,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这么平凡。遇上一些人离开一些人,没有交代,离别的时候很可能连悲伤的情绪都酝酿不出来就说再见了。做成一些事失败一些事,没有理由,那些成功的经验大多其实只是别人脑补,韩寒整部片子其实一直都在反对用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教育别人,他自己自然也不会去灌输诸如“像江河这样的人比较容易成功”之类的人生忠告或者心灵鸡汤。整部片子都是这样,每个故事其实发端都很渺小,也最终戛然而止,没有太多交代,其实生活也是这样,没太多时间给你准备前戏,高潮以及结局。
所有的完美都是为了掩饰现实的不完美。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故事里所有的结局都是相反的。比如苏米说,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会把所有故事都讲给你听,可惜没有这个机会了。但是却是讲了的;阿吕刚开始就说,我被人偷了摩托车,可是最后他偷了别人的汽车;小演员说,如果你们以后混的不好就来找我,混的好就不会来找我了。后来结局却说找她的。。所以我推断故事真实结局是悲伤的,不完美的。正如故事里所说的,告别的时候一定要用力一点,多说一句,说不定就成了最后一句;多看一眼,弄不好就是最后一眼。所以我猜故事里的人可能真的和标题写的一样,后会无期了。
江河是个好人,文弱书生一枚,其实内心坚韧,这趟旅行使他成长,从苏米和阿吕那里他学会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从某些方面来讲,阿吕影响了他的观念,这从他原谅阿吕偷车的行为,接纳了他卫星的梦想可以看出。我想之所以导演让他成功,也许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只有相信美好、相信梦想的人才能实现梦想吧;或许是像que sera sera里唱的一样,世事难料,原本想着当一辈子老师的人成功了,而整天豪迈地说着成功的人却被淹没在人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