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站在群体的角度上考虑,曲龄超过一个世纪,还依然为广泛大众所喜爱的音乐。如:贝多芬,莫扎特等古典主义音乐家,上世纪20年代爵士流行音乐,如个人比较喜欢Nat King Cole,流传已久的民谣,如《斯卡保罗集市》这些都是算作好歌。但你完全可以不认同,群体认为的好歌与个体认为的好歌是不一样的。而对个体而言,至少10年你一直记得,一直会唱的那首歌,就是好歌。这个完全因人而异,山里面的农户喜欢山歌,但我们不一定喜欢。我的父母喜欢邓丽君几十年,我对她只能说一般。我对爵士乐从研究到演奏到自己写歌到痴迷的程度,但是爵士在如今确实只是小众。或者对大众来说,只是在午后咖啡厅尝尝鲜罢了。总结一下,如果是群体认为的好歌,请找曲龄够长,现在还为我们所知的。个人认为的好歌,至少是10年前到现在,还不忘于心的。
音乐和文字虽然能同样能承载快乐或悲伤的意志,但我认为,音乐艺术相较文字艺术有更高的可塑价值,天才的作曲家拥有与生俱来的乐感特质,敲入基因链里的一串串美丽的代码出自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大自然若开始酝酿雕塑和它的杰作,必要先以音符相伴,来自天外的,大地上的,水里的,随即才成为了人们口口相传、书面上的赞美诗。自然的真理就成为了艺术。当演说家还在想着能用怎样的编排去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时,演奏家悠然自得地在舞台上,用乐曲牢牢锁住每一个听众的心灵,在人们感慨其演奏天赋的同时,也进入了最原始的共鸣,触及人们对旋律中音符的敏锐感受力的天性。
个人听音乐的领域并不算广,大多时候就是听些流行歌之类的。在这里只能谈谈我听歌的感受。第一次听就有种被击中的感觉然后变单曲循环的,第一次听还不坏然后没想到越听越能产生共鸣的,第一次听感觉很坏但听久了产生一种颓废但温馨的美感的歌曲,都是好歌曲。但在我看来,最好的歌曲,无非就是春日沐浴浮动着粉尘的阳光、夏日感受暴雨后的植物辛香、秋日某个阴天的午后看到满山青翠之中的一抹红、冬日漫步街头望向前方看到笔直的深棕色树干和漫天白雪时,情不自禁想起的一首歌。会觉得那时那刻那景,配上这首歌,生活会诗意地如同一场永不落幕的电影。
一个人对于音乐的观念可能是多重的。有一些儿时的记忆,生活和环境。学历等等周边环境都有关系。我们开始先得搞明白一个概念就是“欣赏”你的欣赏程度和好低跟你个人经历生活学历都有直接关系。一个听小苹果,一个听董小姐,一个听无地自容,一个听莫扎特。他们之间就不可能是同一种人。但这也不代表谁高谁底的问题,人类喜欢异类相互攻击为我独尊的天性在音乐上也不断体现。既然是音乐学院和权威也好。那些和声论和节奏旋律什么的这里就不细说,说起来我这得写上个半年的同时大家也未必能看懂。
一个人对于音乐的观念可能是多重的。有一些儿时的记忆,生活和环境。学历等等周边环境都有关系。我们开始先得搞明白一个概念就是“欣赏”你的欣赏程度和好低跟你个人经历生活学历都有直接关系。一个听小苹果,一个听董小姐,一个听无地自容,一个听莫扎特。他们之间就不可能是同一种人。但这也不代表谁高谁底的问题,人类喜欢异类相互攻击为我独尊的天性在音乐上也不断体现。既然是音乐学院和权威也好。那些和声论和节奏旋律什么的这里就不细说,说起来我这得写上个半年的同时大家也未必能看懂
音乐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口水歌除外,真诚与否是辨别音乐的重要标准,真正的音乐必然是来自灵魂深处来自心灵的。我常常因为听到一首歌,激动到难以自抑,彻夜难以入眠。对于某些人来说,音乐只是用来娱乐的,这种人是没法感受音乐真正的魅力的,最后,音乐是个包罗万象的浩瀚世界,有着无限种可能。不同的音乐包含不同的的地域文化和不同的感情色彩,且又能相互媲美,自己感觉听得越多越觉得错过的好音乐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