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小的时候一到过年前一个月老爹老妈就开始办年货了,妈妈忙着开给我和姐姐还有老爹做新布鞋,卖新衣服,准备过年的菜货,做馍馍,炸油果;老爹就开始和村里的老老(叔叔,我们这里这样称呼)把自己养了一年的🐷,🐔宰了准备肉食,等猪宰好了妈妈就开始忙着做卤肉,等肉卤好了,我和姐姐一人抱一条鸡腿开始啃,别提多香啦!等到年30一家人就爬到烫炕(南方的友友们可能没睡过吧)上磕着瓜子看着黑白📺里春节联欢晚会,一直看到凌晨1点多。30日一早,我和姐姐早早就从烫炕被窝里爬起来,把老妈早就准备好的新衣服穿上跑都队里的巷道里和别的小朋友比谁的新衣服好看,之后回来和老爹一起贴对联,吃妈妈准备好的烩菜汤泡油果,真的很美味,初一过后家里会来亲戚,妈妈会准备一大桌子好吃的,当然我和姐姐也会收到亲戚发给我们的福💰,装在衣服兜里还没捂热呢就跑到小卖部去买好吃好玩的,一直到初五村里会闹社火,老妈就会领着我和姐姐跟着社火走街串巷,别提多热闹了,这种氛围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过了。
大年三十这天,父母会做很多好吃的东西,比如炸鱼,丸子,炒菜(肉很多)等等。到了下午,家家户户开始放鞭炮,声音震耳,持续不断,空气中飘荡着浓浓的火药味,我们把它看作过年的味道,因为放鞭炮是过年的一种习俗,大家都习惯了。这个活动完成后,或者一家人,或者几个朋友会聚在一起,吃饭、喝酒。当然那时候看春晚也是一个重要项目,很多名星给大家带来了欢乐。也给大家提供了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虽然简简单单,但大家都很快乐。在我的老家,拜年是要磕头的,那时候小孩拜年最开心,因为可以获得糖和压岁钱。再往后就是去给先人烧纸、放鞭炮。这是应该的,过年了,不能忘记逝去的亲人。最后就是走亲戚了,那时候不像现在轿车很多,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拖拉机、自行车等。因为一直在农村过年,所以对城市里是怎样过年的不是很清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过年方式也在改变,比如外出旅游,预定年夜饭等等。我认为无论到什么时候,过年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是最基本的东西。因为过年承载了家人太多的期盼。
我们这里年三十(除夕夜)晚上一家人吃团圆饭,菜是必须的,酒是必须的,主食是水饺。饭后一家人做在一起聊天,看春晚(年轻的手里抱着手机),包水饺(素馅和和肉馅两种)。晚上十二点左右吃素馅水饺,放鞭炮,之后有能力通宵玩,其余的就睡觉了。初一早上早起给长辈拜年,吃过早饭后继续拜年,同龄的人一起聚聚,谈谈一年的收获和新年的打算。初二是走亲戚的日子,去出嫁的女儿家叫亲戚,就是去坐坐,吃顿饭,唠唠家常,商量女儿回娘家的时间,目的是进一步团聚。初三,外出上班的有的就该走了。三六九,往外走,现在生活节奏快了,打工的根据安排陆续外出,在家里的继续续亲情。总之,春节是一次家人团圆的重要节日,也是增进友情亲情的日子,只要有时间,在外的游子还是多回家看看父母,叙叙亲情和友情。
初一不出门,初二走亲戚、回娘家,初三各村起秧歌、闹红火。后生们吃饱了肉,喝足了酒,憋足了劲扭着秧歌去拜年。初三一大早,组织者便抬着锣鼓家什四处唤人起红火,后生们听见锣鼓响,纷纷赶来,墨汁画眉,胭脂打脸。白羊肚手巾扎头上,白衫绿裤穿身上,腰中挎着柳木鼓,威武神气开始"沿门子"。每到一户,伞头便会触景生情,即兴编出恰当的歌词唱与主人,好坏全凭伞头一张嘴,有喜则贺,有难则表示同情鼓励和慰问。几起秧歌唱的主人乐呵呵,有时能唱的主人也跟着应几句。伞头还不时应主人要求用手中的六棱木斗在宅前来回舞动消灾、辟邪。主人不停地给各位敬烟敬酒,送醉枣儿装花生。随着主人送客鞭炮的响起,秧歌队又扭进了下一个院子……
我身在北方小镇,过年的气氛还是挺浓的,从进入腊月二十左右,其实过年已经开始,大家都开始杀猪蒸馒头、豆包,炸点心,以备在正月的时候吃,因为我们这正月初十之前是不换饭的,就是不吃面条米饭什么的,主要是饺子,馒头等面食,说的是蒸蒸日上。 腊月二十三,早起要放鞭炮吃饺子,打发灶王爷上西天,现在吃的东西利于保存,所以过了小年才开始买年货,都吃新鲜的更好了。 最重要的当然是吃团圆饭,看春晚,一家人聚在一起,说说开心的事,诉诉这一年的辛劳,说说对明年的期许。
现在我们农村过年的习俗基本上和城市差不多,腊八喝腊八粥,过了腊月十五便开始置办年货,直到除夕吃团圆饭才算消停下来。除夕那天,贴春联,上坟祭祖,年五更放鞭炮,烧香焚钱祭拜天地神灵,大年初一早晨相互串门拜年,初二年轻夫妻双双回娘家,走亲访友也开始了,初五送火神......唯一不同的是也许是请家堂了。城里没见过,在农村却是很常见的。就是年除夕饭后,在家里摆好供桌供菜,然后去村外焚香,请老祖宗回家过年,初一下午再烧香放鞭炮将他们送回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