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演员。十多年前乘出租车第一次听郭德纲相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后来名声大了争议是非也多了,主要问题是说他的相声太“三俗”。这也不能完全怪老郭,一部分是性格使然,大部分是当今社会道德底线下滑所致。在一切向钱看的年代,相声作品是雅是俗也没有一个评判标准。但不管什么文化形式都不能离社会价值观太远。学生写作文有老师批改,导演拍电影由文化部审核。试问德云社的上级主管部门是谁?他们说的相声作品需要经过审核吗?现在是相声界同行和民众反映有“三俗”相声作品,但国家相关部门也没有说禁演。老郭自然要打擦边球可以多挣点,试想同样开麻将馆,可以来钱的肯定比不来钱的生意好。如果文化部有了比较合理的规范,相信郭德纲也不会由着性格来。
郭德纲台上说的段子与我们生活中的闲聊是不是一样,如果郭德纲照着新闻联播那么说你们还听么,不骂街就对得起他了,是不是呀。这也应了郭德纲自己的话,相声就是聊天,就是家长理短儿。也就是大家说的接地气儿。民间艺人,说的是老百姓的酸甜苦辣,道的是老百姓的家长理短儿,所以大家爱听,大家为自己的艺人站脚助威,为自己艺人祈福叫好儿。换言之,对一心想把相声变成庙堂之上的恭维之词,而根本不管老百姓是不是喜欢的艺人,我也只有呵呵了。
用四个字形容郭德纲是不够的。最贴切的是德艺双馨。所谓三俗尿、屎、屁,只不过是人的生理现象。你认为不好,不应挂在口头。作为三俗大批特批实在可笑;爱情歌曲满街都是:古代的、现代的、邓丽君的。你姜昆照着郭德纲却不照着自己。你的马仔吹捧你日理万机,你心安理得。你那么忙?这种俗媚的吹捧让你忙于拉山头、孤立郭德纲。可是老郭的市场越来越大。市场决定去留。拿出好作品、多演好戏,群众就会记得你。
从是非不断官司缠身,有师徒反目,也有护徒情深,从脾气火爆的一点就着,到现在的左转佛门,右转红尘,让我们感受到了郭德纲实实在在的为人。我们喜欢郭德纲的这一路,实际上也是郭德纲陪着我们一起在成长。
德云社的前身北京相声大会并不挣钱,能收支平衡已经算不错,多数时间靠郭德纲外出赚钱养活。郭德纲为什么能坚持下来?一方面源于对相声的热爱, 另一方面源于“复”兴相声的使命感。
郭德纲一向以相声界的“小”学生自居 ,这个“小”不仅仅是谦虚,也是一种敏而好学的态度 ,还是一种接地气的表现。把观众看做衣食父母一直是郭德纲以及整个德云社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