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角的服装、手势、目光,这些完全是对佛教艺术形象的真实模仿,导演要做的并不是刻意的创造出一个形象来教化什么,而是实现一个形象的“再现”,就像是从西藏壁画上扣下来一个人物让他出现在台北街头,手中拖举着自己的血肉,一种献祭的姿态,自然会引发敬畏、反感和漠视。让人联想到尼金斯基在《牧神的午后》中对古希腊艺术形象的再现,乖癖而真实。
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只能是说一下自己的观后感吧,导演长时间的静止镜头来描写一个慢速行走的行者,我认为是有一种教化的意思在里面,画面中行者赤足慢速行走,与周围环境等形成鲜明对比,像是在乱世中的一种自我的净化过程,缓慢而执着!然后长时间的静止镜头的运用也可视为导演对于我们情感教化的一种手段。
香港国际电影节监制,优酷出品"2012的四种美好"系列名导演拍短片之蔡明亮导演的《行者》,20分钟短片中,红衣僧人拿着食物以每分钟两步的速度走过香港喧闹高速的大街小巷,楼道天桥,走了一天一夜后终于把食物吃进嘴里。这部极慢的短片是在挑战观众的耐心,导演说这部片是献给走路很快的香港人。
我认为节奏是《行者》这部微电影核心的价值。我最为欣赏的是一位朋友的观点,他说:在看片的过程之中,我抽了一根烟,在弹烟灰的时候没稳住整支烟从手中脱落了,掉在了水杯里。如果能让时间变慢,或许我能接住这支烟,这样我也许能继续抽下去……所以,蔡导拍这部片子的意义我想我理解一些了!
如果要给《行者》定位,有人说是“行为艺术”,我想到一个词“观念电影”,或“观念影像”,更偏向于当代艺术的影像作品范畴。可以说挑战观众的耐心,也可以说是与观众的一场心灵对话。这种对话需要在影院中才合适,才能达到深度。把你关在小黑屋里了,你不得不直面我的影像,你的心灵。
我觉得大概的意思应该是:不是他走得太慢,是我们走得太快。不是这部片子无聊,是你习惯了眼花缭乱。习惯了匆匆赶路,被周围牵绕,唯独没有时间和空间,与自己进行一场深度的心灵对话,久而久之,我们忘记了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常常内心焦虑,言不由衷,最终失去了真正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