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具有很长的历史传统,百年之前,电影产业处于雏形期的时候,迎合人的价值观是发展的需要,但如今,电影不仅具有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功能之外,还要传播知识,文化,树立正确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电影不管怎样发展,首先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但是除此之外不是逍遥自在,唯利是图,他在迎合观众需要的同时,要有社会责任感,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性,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需求,总之,一切不能太利益化,在市场化经济形态下,要把握好利益与社会公益的关系,才是基本发展之道。
更明白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最大的改观是对高这个人的改观,现在去寻能讲什么是风骨的太难了。之前看了太多人类的大时代,偶尔看看风月和小细节对于真正明白我们自身也是有帮助的吧,也从高自己注的野史感受他的价值观世界观,明晰人性的复杂。单纯我个人的角度,觉得咋们明白西方民主博弈和背后的体系以及当前困境,才能让我们走的更远。我们现在自己做得太差了,我们现在留下的东西太悲哀了,我们信奉的价值和观念太需要反思了。
高晓松跟梁宏达一样,都长着一张好嘴,太会说,而且他们说的东西都是他们自己的主观臆断,把自己的想法、看法说的头头是道,让听的人认为他们说的就是透彻、就是对的,这种能力真的可怕,不过他们这类人有一个通病,就是他本身长于辩论,只相信自己的嘴而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总让别人认清自我,可他们照着镜子又看不到自己“他以为他以为的就是大家以为的”…这种思想下说出的话,只有一个结局,就是“信口雌黄”终打脸。
高晓松传达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世界不是苟且,世界是远方”,这样的句子是文学性表达,世界应该是苟且与远方交相辉映的。苟且,是一种介于希望和绝望之间的调和状态,一边幻想着改变,一边无可奈何于事实。比苟且更惨的境地就是苦难了。苦难、苟且、远方,人们常把苟且和远方对立起来,一方面是表达的畅快,一方面是对现实的逃避心态。不仅仅远方才有诗,苦难中闪耀的光辉也不乏诗性。
高晓松作为清华大学高材生,后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曾为了创作游历各国。他在各国文化、历史、音乐、电影等领域有着非常丰富的知识储备。在2012年的时候,他与韩寒聊天时,产生了做一档高晓松专栏式的脱口秀节目,韩寒并为节目起了“晓说”这个名字,节目上线以后,各地的风土文化在高晓松的妙语连珠下被描绘的有声有色,这档栏目非常受欢迎。
他确实知识量够丰富,尤其喜欢听他谈各种国事实力,对于我这种完全不懂的女死宅来说,反正他说什么我就信什么,也讲过一些中国古代的琐事,诸如婚姻制度青楼镖局,还有带着一种矫情的得瑟讲老北京的城,老北京人和老北京的人事儿,其实我还是挺乐意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