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音来说,普通人在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情况下,很难做到完美与震撼。人自然有崇拜与羡慕之意。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也随之变化。从喜欢安安静静的听歌,变成更多元素化的音乐,再发展下去就会有一部分重寻静逸动情的歌曲,更大的部分会依次分枝发展出更多精小个性表达类的歌曲。所以,这是时代的发展产物。快节奏的生活,累积的是压力更多,从而需要快速的释放压抑的身心,用力则变成了最简单粗暴的通道。此时人们只为疗伤。物以稀为贵,能达到如此优秀的歌手不多。
舞台表演是一个时间片段。对于观众而言,更期待在五分钟以内获得被支配被鼓动被感染的情绪。比如歌手演唱会的排歌也会遵循这个原则,将炸裂的歌曲与安静歌曲放好,不要让观众觉得舞台情绪走向渐渐低迷。对于网友来说,大部分人的时间都是碎片化的。也就是说,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我们对于歌手的判断总是片面的。而短时间内的惊艳,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于歌手的判断。
地下歌手,有这样的歌手,流行乐坛发烧唱片类型的翻唱歌手也有这样的歌手,只是小众了些。在网络上、宣传中,多数为了迎合年轻消费群体才凸显认为的嘈杂、喧嚣的歌。这是在能欣赏到的媒体中普遍时段的推送,但不能一概而论。推送歌曲和歌手一般以流行元素被选,但也有认为的歌手是走安静路线的,只是未必在适当的媒体和时间里欣赏得到而已。
随着对音乐的再次深入,又会觉得安静深情的歌曲不足以表现内心庞大复杂喷薄欲出的情感,又开始喜欢那种冲击力强的表现形式,不过这时候就不是比谁唱的高唱的响了,是一种非常有层次感的表达,层层递进推至高潮再深情落下余音绕梁的感觉,能理解到哪个层次,取决于自身音乐素养和听歌时的心绪环境。
有的歌曲是更适应录音棚的。很多歌曲放到现场是不合适的,参加过各种比赛的人会知道,我们大部分的现场都很难具有特别安静的氛围,除非你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歌手。观众才可能安静倾听。这是人性的弱点,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很多歌曲的本质是轻盈走向的,细节颇多,在录音棚内细节尽显。而现场则很难发挥。
其实我觉得是正常的,因为现场表演是有优势因素的,更大的表演效果能够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也就自然更容易受观众喜爱。哪怕是安安静静唱歌的歌手,他也需要表演的过程,但是表演的过程中吸引人的点也就不会那么多那么有优势。不过更主要的是,这个社会太浮躁了,我们连坐下静静听一首歌的时间都没有,或者说都不愿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