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柯南中再次登场的角色不会是凶手? 疑问源头:《名侦探柯南》 难解指数:★★★★ 事件分析:作为一部篇幅极长、出场角色奇多的作品,想要将作品中的每个角色分辨清楚都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毕竟每个案件几乎都会有新角色登场,时间长了难免会有重复感。不过正像其他长篇作品一样,《名侦探柯南》中的很多角色也会有“重复再利用”的命运,这里先不谈黑衣组织这种主线参与者,单就那些看起来很主线关联不大的配角来说,初次出场之后再度登场貌似并不罕见——但有趣的是,为什么通常这样的角色再度登场后既不会是凶手,也不会是被害人呢? 推荐答案:虽然近年的剧场版越来越动作片化,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名侦探柯南》说到底还是部侦探片。既然是侦探片,观众在看片的时候少不了猜测哪些角色会遇害,哪个角色是犯人。而在这种时候,如果看到本集的登场角色中有某个角色是以前登场过的,免不了都会暗自松一口气,暗想“至少这人不会遇害,也不会是凶手”。仔细想想还蛮不可思议的,因为这一规则貌似仅适用于柯南,而在隔壁的《金田一少年事件簿》中,既出现过佐木一号这种再度出场结果不幸便当的角色,也出现过千家贵司这种再度出场结果沦为犯人的悲剧人物。 那么为什么在《名侦探柯南》中,再度出场的角色仿佛都上了“保险”,至少在案件之中既不会沦为受害人也不会堕落成犯人呢(不算和黑衣组织之间的非案件系争斗)?企鹅娘一开始也十分不解,不过在重新研究了柯南——也就是工藤新一的破案方式之后,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很有可能是所有出场过的角色的,都已经被柯南催眠了! 我们都知道,柯南身为“小学生”,虽然推理能力了得,遇上案件的时候却不能直接揭示案情,而得要倚靠小五郎或者铃木园子这样的“传话机”,先将冤大头催眠之后,再用领结型变声器来模拟传话机的声音来进行推理。 大家觉得这种模式合理吗?是不是换成一个成年人,这种阐述案情的方式就很可以接受了呢?
非也!仔细想想,一个紧闭双眼、面无表情,而且还瘫坐在座椅上的人完全不动嘴地向你头头是道地解释案情——怎么想都很可疑好吗!不过柯南毕竟是柯南,他既然可以通过阿笠黑科技麻醉小五郎,同样也可以使用其他手段来麻醉听众!没错,他很可能就是使用领结型变声器麻醉,或者说催眠了其他听众,让他们接受一个明显睡着的人也能将案情娓娓道来这一事实! 可以说,柯南这种通过变声器来进行的催眠行为比较浅层,也就是说其目的并非像麻醉针那样让目标睡着,而是让他们接受一些看似不合理的事实——那么,除了接受“沉睡的小五郎”这一奇葩现象之外,柯南的变声器还产生了什么其他效果?没错,就是在各位听众的潜意识中埋藏进了“不可行凶”这一暗示! 毕竟侦探的最终目的不是探案,而是杜绝罪恶,也就是告诉大家不可以采取杀人这种极端手段来复仇或者达成什么目的。很显然,柯南在通过变声器解释当前案情的时候,同时也通过埋藏在声波回路内的某种催眠信息暗示所有听众“今后切莫为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