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歌手出道机会太少,缺乏正常的成长机会,绝大多数靠选秀一夜成名,结果必然是随机的,一是因为选秀节目本身具有随机性,二是普选也相当于也相当于把最高成就奖发给小学生。这种做法实际上埋没了更多可能有出息的人才,也就是说国内舞台上不一定是最好的人才。摩登兄弟刘宇宁没有过海选,郁可唯坚持奋斗五年三次才落得个第四,真算是走运。英语歌手个个唱功过硬,音质一流,国内女歌手中只有郁可唯有这种功底。国内歌手还有一个最大的弊病是做作,舞台激情也跟打鸡血无异,完全没有西方歌手的自然爆发。西方歌手,从经典到流行,我个个都喜欢听,虽有喜欢程度之分,但都不拒绝,而国内大部份年轻歌手,尤其是女歌手,郁可唯之外我基本都是拒绝的
年轻一批的歌手受爱豆身份的局限在主流音乐风格中难以施展才华开辟新的音乐路线。 当下音乐市场对音乐创新的支持度并不高。很多年轻的音乐人对于音乐有想法,有尝试,但是没有一个能迈开足够大的步子达到质的飞跃,还是在多方限制下不得不畏首畏尾。虽然现在中国的音乐市场还有很多问题,但也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人在聚光都后默默奋斗。也许再过几年,他们会给华语乐坛一个不一样的未来吧。
欧美的音乐多样性远远大于华语。在pop和电音等几个领域欧美乐坛在世界上处于领跑地位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本身欧美对各种风格和题材的包容度更大,这就形成了目前欧美乐坛百花齐放的局面和多种音乐流派的繁荣。以格莱美通类为例,这几年获奖专辑主流是pop,也有如fearless这样的乡村音乐以及Adele的成人抒情获得年专,其他音乐形式如rap都有一席之地。
本人是个90后,对于个人观点来说,上大学之前,比较喜欢听中文歌,那时候接触的最多的也是中文歌,而且对于那时候来说中文歌是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各种优美的旋律接踵而至,到了大学之后呢,发现中文歌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被大众所能接受的优美旋律也越来越少,而随着我们的见识越来越广,对国外的文化也有所增长,也越来越能接受英语等国外语言。
华语歌曲里面好听的欢快一些的歌曲太少了…于是我就开始听欧美的歌曲(主要是美国的)
再后来我去了美国学习,因为apple music学生价很便宜所以开了会员,每天听pop榜单上的音乐,于是听英文歌成了一种习惯。
但其实能听懂歌词之后发现这些流行歌曲的词也就那么回事,吸引我的还是旋律吧
令人兴奋的欧美旋律也越来越被我们熟知,大众都会比较喜欢那些新鲜的东西,所以慢慢的就会被欧美旋律给征服,同时欧美旋律也会带给我们一些舒服的节奏,比如跑步等运动我大多数听的都是欧美歌曲。但还是会时不时的去听一些经典的中文歌,还是希望华语歌曲能够被全世界的人所熟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