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话剧市场的针对性和趋向性发生了转变。话剧市场不景气,现在人尽皆知。而一出优秀话剧的成本其实在某些程度上是会碾压电影的。大家都知道现在随便找个小鲜肉演个电影票房都呼呼的动辄几个亿。而话剧呢?一个演员出演电影甚至都不需要背下剧本,现在的电影产业中。一个演员签了合作书 之后从开机到杀青三个月就能结束战斗。台词不熟没关系我们有配音。动作不行,没事我们有替身。我配合不好没事我们能剪辑。就算者演员中间死了没事我们有CG(真心不是黑,你们脑内想到的那部影片我也喜欢。只是描述客观事实)而话剧不然,一个演员从看见剧本到上台。最少一个月的准备时间。最基础的是得把台词背下来吧?有人觉得不难?拿本雷雨回去先背个试试。准备工作之后演出。每个演员都得必须到场。演员舞美,布景,场地都是钱。演员要是在巡演过程中有个病闹个嗓子。所以说,这就是为什么一张电影票几十块钱,而一张话剧的票动辄大几百的原因了。所以我们现在开始发生了转变,把话剧从高高在上的大剧场往下拉。从艺术大方向上往通俗化上转变也就是顺理成章了。简单来讲两个方向:1.降低票价。降低票价就得降低成本。一出优秀的剧本从写出来。到交给导演二次编辑,到交给演员的本地化处理。这个环节就代表着成本的上升。通俗化的剧本在某些程度上能加快这一环节上的处理和交互。而通俗化的语言又会减缓演员对剧本的依赖性。2.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在这个快餐文化至上的时代,真的少有人会为了一句去分析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戏剧架构中的重要性了。也少有人为了一句你是我温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而感叹编剧的才华了。大众的审美追求的也仅仅是能够值回我票价的那一个多小时的畅快淋漓了。这样来看话剧的通俗化。也就更加顺理成章了。
通俗化指的是语言表达变得简单了,相比有的台词略加修饰,也略显华丽,比如立陶宛的《三姐妹》,台词翻译得还是加了修饰的,特别美,若是表达得太直白,台词就显得不那么优美了。这个通俗化因剧而异,有的剧该简单不简单,该繁复时不繁复,真是好尴尬。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作为观众不能以过于挑剔的眼光去审视一部剧作品,个人认为也没那个必要。至于话剧语言通俗化,我认为要看是什么样题材的话剧,比方说北京人艺的一些剧目,就是讲述市井气息的事情,而语言肯定要通俗化。反观莎士比亚的剧目,如果语言通俗化,那么性质就变了。我印象比较深的《窝头会馆》全是通俗,艺术形式而已没必要非得整的高大上。
从来就不是口语不口语,通俗不通俗的问题。不同艺术形式,注定有不同的呈现方式。话剧哪怕再生活也不会和电影完全一样。观众进剧场就相当于和演员之间有了契约,即演员讲故事骗观众,观众接受被骗。从这个角度讲,即使演出再糟糕,观众也会想尽办法进入故事。所以话剧腔从来都不是阻止观众看故事的原因,我觉得是没用对地方。很多历史剧,一字一句都大气磅礴,充满古韵。这时难道我们应该放弃腔调,用日常生活的语调去说,再比如演外国戏,莎士比亚。难道我们可以用邻家聊天的方式去处理台词?拿外国腔去演古装戏,拿历史剧的演剧风格去演现代都市爱情戏才是观众讨厌话剧腔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