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发展很快啊。所谓的“古典音乐”只不是让某些人沉浸其中的西方价值范式罢了。而且西方音乐界也逐渐试图脱离这一范式,从20世纪初期开始涌现出一大批崭新的尝试,它们试图摆脱19世纪音乐对音乐发展的束缚。我问你,现代意味着什么?他们已经上升到经典这一层次了。你知道真正的先锋是什么吗?在14世纪的 ArsSubtilior 艺术,看起来却具有现代艺术的惊人视觉效果。他们只是那一时代的先锋吗?
我们乐团就是这样一个乐团,我们不止结合游戏,还结合影视金曲,动漫等,做售票音乐会,用门票养活自己,没有政府一分钱补贴,这在全国仅此一例,因此也受到全国乐团及高校的关注,中央音乐学院和厦门大学音乐系教授也打开电话询问我们乐团的发展情况。这样说吧,听古典交响乐是需要一定修养的,一般人只能去感受一下。现代人很难静下心来欣赏一部交响乐,因此一般人听不懂古典交响乐,甚至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我们乐团专注做交响乐普及,因此需要结合游戏,动漫,再配上相应视频用LED屏幕在后面播放,观众能对交响乐有很好的理解,不再是听着听着就睡着的状态。
可雅可俗,应该算是音乐史的一大进步。不同于古典作品,当旋律明显地由某类乐器(如弦乐,或管乐等)来演奏时,其他乐器主要承载和声功能,在旋律响起的一瞬间容易被观众作为烘托音响效果的背景板忽略掉。这首现代作品则通过作曲家的创作技巧,在所有乐器同时发声时又能让听众注意到每一个乐器,不分主次。并且,这些乐器还被巧妙地写出了交流。整部作品结构清晰,容易跟随。
我不喜欢。19世纪后半叶以来,古典音乐朝着不和谐以及无调性方向发展,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种近现代的严肃音乐无疑是难听的。现代主义音乐不是从石头蹦出来的,是西方大小调体系走向饱和之后的必然产物,在瓦格纳、施特劳斯、德彪西的作品中初见端倪,愈演愈烈,终于酿成“春之祭”丑闻事件,亦即现代主义音乐之“开幕式”。
不太好听啊。我经常听现场交响乐,每次演奏贝多芬等早期作曲家作品时,都感觉非常悦耳,而每次演奏巴托克近现代作曲家的作品时,我都觉得很多技巧很炫酷,但是演奏出来的音乐实在是很难听,让我感觉很不舒服。我一直觉得西方音乐有史以来一大异象出现了,听众与作曲家有代沟,已有老死不相往来之势。这是现代艺术共同面临的问题。
让我痛心疾首啊!一个时期的音乐就如同一个时期的文学、绘画和哲学一样,从总体趋势上看,都是在反映当时的现实。拍摄技术的发明应用,留声机,收音机的应用,使得绘画似乎过时,只要一按快门就能得到一张准确无比的照片,何必再请人费劲地画肖像呢?一旦音乐成为资本的工具,脱离了古典主义的“光晕”,马上又变成了商品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