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部片子在上映之后便注定它会是一部值得热议的片子,在11年之前,可以说基本上在中国的电影市场还没出现过如此类型的片子,所以片子一出现,便备受追捧。在这部片子饱受热议的背景下,有两点是如今不得不承认的,一方面是它在某些人的影评里面确实有些过度解读,一方面它的价值是存在的。所以说简单来讲就一句话,它从各方面都算是个好片子,但还没好到网上很多人吹到天的那种程度。
有位编导老师跟我说过一句话,有时候影迷们分析的这个导演的电影里面的东西,其实当初导演他自己都没想过这个东西。所以说我个人觉着对电影的任何分析首先一定要基于这个电影本身,然后才是这个电影所要隐喻的东西。一个电影什么剧情什么故事都搞不明白,就去说电影里面的东西代表着什么,那样不合理。
要是没名字,可能是过度理解了。但是兄弟反水,四郎不死,张牧之被认为是张麻子,张牧之叫百姓别跪百姓偏跪,上海是浦东浦东是上海,外加这个让子弹飞的名字。打中了吗?再等等,才知道打中没打中。让子弹再飞会再下定论吧,某些事情也是如此不必操之过急,为时过早了。
我总觉得多数讲故事的人有了好的故事,然后在说出来的过程中发现了有巧妙之处加入些想法,讽刺什么的,姜文嘛,这么有趣又看破很多的人。其实可以去看他的访谈,都挺有意思的,看完也会对'他的作品是否被过度解读了'这个问题有新的想法吧。
一次访谈中,主持人说大家都说你的电影有暗喻,暗喻的是什么?'姜文说'哪有什么暗喻,都是我自己的事,都是自传。'确实,真的暗喻了也不见得说出来,但是创作的时候先想着的是故事,还是先想着要喻什么呢?
我个人觉得,如果导演真的像抱着像过度解读的那些想法来拍电影的话,根本就拍不出来,太复杂了,而且是不需要的复杂。因为一个人第一次考试如果考了100分,那么下一次考试只有退步的空间,而没有进步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