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产品拓展,多屏整合,首提“贺岁舞台剧”的概念仅仅是开心麻花创新的开始,从创立到现在15年的时间,创新的基因就一直根植在开心麻花的作品和团队之中。继《想吃麻花给你拧》之后,其团队又创作出了由林依轮主演的《情流感》、周晓鸥主演的《人在江湖漂》等贺岁舞台剧,优秀的剧目设置、多变的题材和内容、显而易见的创新能力等都为开心麻花在打造品牌形象,积累价值链要素等方面奠定了基础。舞台剧取得了圆满成功之后,市面上的舞台剧都开始模仿“贺岁舞台剧”的模式进行开发,甚至有些团队开始挖开心麻花团队中的人才。为了保持自身的优势,开心麻花团队创始人便开始创新产品,尝试喜剧话剧和音乐剧。开心麻花第一部音乐剧《白日梦》于2009年推出,此时国内的音乐剧市场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与其他音乐剧引进国外经典剧目进行二次加工和创造的模式不同,开心麻花出品的音乐剧从剧目的编排到舞台效果的呈现,都是原创。《白日梦》之后,《爷们儿》《爷们儿·叁》等优秀的原创音乐剧相继产出。
开心麻花于2003年在北京成立,全称为开心麻花娱乐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首提“贺岁舞台剧”概念,并在此概念指导下不断进行创新制作的公司。公司成立第一年推出的处女作《想吃麻花给你拧》凭借巧妙且贴近日常生活的情节设置,爆笑的台词,宣扬正能量的主旋律和暖心的结局等元素,推动团队形成了独特的喜剧风格。《想吃麻花给你拧》的成功对于开心麻花来说有里程碑的作用,一方面表明此种风格的舞台剧是有一定的市场前景的,为团队之后的创作风格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更是为“开心麻花”(此时“开心麻花”的品牌名还没确定下来)品牌的建立积累了大量的口碑。
迈克尔·波特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示出来”“竞争者价值链之间的差异是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来源”。文化产业的价值链通常有几个环节:创意挖掘、产品开发、产品制作、产品营销推广、衍生产品开发。开心麻花在打造品牌时,紧紧把握各个环节,始终坚持讲精彩故事、设置动人情节、创造独特笑点的“麻花喜剧风格”,在整个过程中形成了开心麻花突出的竞争优势,其中有几个价值要素对开心麻花品牌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7年年末开心麻花剧场影院开始进军国内一二线城市的购物中心,并提出“前店后场”的模式,前店后场即“剧场+文创、酒吧、咖啡厅、餐饮”。目前开心麻花已经与华熙国际集团正式签约,入驻华熙Live五棵松,800座中剧场与多功能戏剧主题前厅、戏剧体验培训相结合,将于2019年正式亮相。前店后场模式是开心麻花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结合实体经济做出的又一创新,它将市场定位在年轻群体中,企图将剧场文化完全渗透到这一群体的日常消费中,转变和培养消费习惯,使剧场文化成为目标群体的消费必需品。
创立之初的开心麻花面对市场上清一色的高高在上的严肃题材和风格,并没有选择盲目追风,而是将话剧与喜剧完美融合,另辟蹊径打开了市场。这样的演出模式开创了与以往话剧不同的风格,打破了受众对话剧的刻板印象。随着原创话剧产品的产出,开心麻花凭借时尚、潮流、有影响力的内容风格吸引了一大批具有消费实力的年轻观众。贺岁舞台剧题材的成功创新使开心麻花的产品线更加丰富,他们将喜剧元素延伸到音乐剧之中,并且跨屏跨界做起了网络剧、栏目剧、小品、电视综艺以及电影等。
开发话剧IP,挺进电影大荧幕,开发话剧IP是开心麻花挺进大荧幕的一个重要举措。凭借本身的品牌影响力和优质的内容,开心麻花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原创话剧IP,开心麻花从这些话剧IP中汲取灵感,相继推出了由同名话剧改编的电影《夏洛特烦恼》《驴得水》《羞羞的铁拳》,其中《夏洛特烦恼》以14.5亿票房荣登当年华语2D片票房亚军。从话剧到电影大荧幕,凭借话剧和电影在艺术上的互通性,开心麻花成功挺进了电影市场,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