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线,暗线,话中话,局中局,穿插交织了错综复杂的乱网。 三十年,爱恨纠葛。 带着轻蔑嘲讽的笔调,揉乱,把一切摊到明面,再撕碎,毁灭。 也许曹禺对这黑暗中唯一的亮光,还是存了一丝不忍的,也许更是天性善意使然,让他们死在了一起,一个天真善良,一个至真至纯。 要说这是悲剧,更是一种解脱。没有一个人纯粹的邪恶,他们都曾热情地爱过,蘩漪,四凤,周萍,周朴园,侍萍,周冲,不过有人疯魔,有人超脱。拼尽全力奋不顾身地紧紧抓住以为能救自己出去的那一根稻草,都是局中人,困兽之斗,谁又能是谁的救赎? 谁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相互纠缠痛苦折磨了一辈子,都是些可怜人罢了。最嘲讽的是,如此想来,其中最幸福的,莫过于鲁贵了吧,一个戏中的看戏人。
《雷雨》的故事情节其实是很中国的,只是曹先生严格遵照三一律,模仿西方悲剧的手法,在当代剧场观众看来,由于时空背景、社会情境的转换,多少有些隔膜。然而要说最核心的部分,却也恰恰是这种悲剧式的压抑而绝望的宿命感。个人最爱的是侍萍周朴园客厅相见的一段。侍萍身上压抑的两代人的爱恨,比起蘩漪来更能打动我。“她不是什么小姐,她是周公馆梅妈家的女儿,她叫,侍萍。”第一次看的是顾永菲老师的版本,“侍萍”二字前面的这个气口,实在太妙。
划时代的意义。文学作品要放在相应的时代中去评判,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曹禺的《雷雨》是中国话剧时上划时代的作品,在此之前,中国的小剧场运动培养的一大批年青的话剧爱好者,但当时的剧作多数并不成熟,以演出外国剧目如易卜生和国产独幕剧为主。像《雷雨》这般,结构严谨,人物丰富,故事曲折,且以中国家庭为背景的多幕剧还是第一个,也就是这个第一,带来之后话剧的第一次全民热潮。
在传统中国的戏曲里,是没有真正的悲剧的。即使是类似梁祝,窦娥冤,长生殿这样过程很揪心的悲剧,但仍然不算悲得很彻底。而且基本是人与人的冲突,而极少有命运和人的冲突。《雷雨》里面上一辈做的孽明明已无瓜葛,偏偏侍萍又嫁了周家下人,自己女儿送回了周家继续伺候周家少爷。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在中国传统中,这样的剧本是不能讨好观众的。所以《雷雨》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作品。
曹禺的语言艺术真实刻画了人物间资本家与下层劳动人民、父与子的各种矛盾冲突。钱理群先生评:“《雷雨》既是关注现实的,同时又超越现实,追索着掩藏于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而现实性的爱情纠葛是《雷雨》中表现其奥秘的一大艺术特色。
人物的刻画。人物性格的刻画十分成功,周朴园的霸道,周萍的软弱,周冲天真的理想,蘩漪对爱情的渴望对强权的反抗,鲁大海的革命精神,侍萍的憎恨和坚定,四凤的纠结与无助。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巧妙的融合到了主题之中,在种种强弱对比的情节中,得到了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