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幻”音乐是60年代中期的一个地下音乐现象,如同很多地下现象一样,它最终也跑到了地上,这并没有花费太长的时间。一旦“the Beatles”乐队在其1966年的专辑《Revolver》中深入钻研这种风格以后,剩下的便只是时间问题了。直接的“迷幻”音乐积极前推创作边界的地方,“迷幻流行”音乐大体上便吸收那些创新,并把它应用在简单的、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中。迷幻的效果是经由这些元素来实现——西塔琴、轻柔的吉他、磁带声效、反向弹奏的吉他,甚至“Beach Boys”乐队的和声,全都被融合进入某种致幻、但通常又不至于太变态的声景中,因为严格的歌曲结构和旋律为声景中的一切设定了一个框架。
从广义上来说,电子乐这个词可以指很多的音乐类型,因为电子乐器的使用变的越来越普遍了,而且很多80年代后期的跳舞音乐都是电子的。广义而言,只要是使用电子设备所创造的音乐,都可属之。任何以电子合成器、效果器、电脑音乐软件、鼓机(drummachine)等“乐器”所产生的电子声响,都可合理地称为电子音乐。广义电音的范围相当广泛,电影配乐、广告配乐,甚至某些流行歌、摇滚乐中都会出现,只是常人不易发觉。极狭义而言,电子音乐指涉科技(Techno)、出神(Trance)等种类的乐曲。
迷幻音乐的重点就在于“重复” ——研究表明人们偏好于自己熟悉的东西,迷幻音乐大量小节的重复以及各种效果器重复叠加的使用,给人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也就是说,让听者仿佛真的活在声场所铸造的世界中,那么也就是说,听者就是那个世界的人,对那个世界的构成是熟悉的。如果你常听某个制作人或者乐队的迷幻音乐,那么你会经常在曲子的情绪起伏处做出正确的情绪预判,这也是在潜意识层面上给听者一种“熟悉感、掌控感”。
电子音乐特点是可用键盘模拟各种音效甚至做出现实乐器无法完成的效果。使用电子乐器以及电子音乐技术来制作的音乐;创作或表演这类音乐的音乐家则称为电子音乐家。一般来说,用电子机械技术与使用电子技术制作的声音来区别。用电子机械制造声音的设备有如传簧风琴、汉门式电风琴与电吉他;而纯粹的电子声音制造设备则特雷门、声音合成器与电脑。
电子音乐与其说是高科技的产物,不如说是时代的产物,与过去的摇滚乐有所不同,它更提倡青年人的参与精神,每一个电子音乐的追随者都坚信只有TECHML近乎一百分贝的震撼,才能使人获得心跳每分钟一百三十下的刺激与享受。
音乐来说更应该是打动人心。电子音乐某种程度来说更适合广场或者派对,适合打造狂欢的气氛。而迷幻音乐的基础是电子,但更突出的是奇幻飘摇之感,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更走心……所以听着带来的感觉是区分两种风格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