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镜头剪接出电影节奏感,受者本位体现淋漓尽致。《浮生一日》都是由碎片化的镜头剪辑的,在观影过程中,你会有这种感觉到整部影片的节奏感非常好。开始的时候都是碎片化的,让你搞不清整部影片到底朝着那个方向发展,慢慢的看着,你会有很多感动,开头和结尾都是呼应的存在,他不是莫名其妙的。导演剪辑时很会利用某个有韵律的音响贯穿某个片段,用不同时空人的画面随着音律拼接到一起,不会让人感觉到不和谐。像打鸡蛋做早餐,然后用一个巴掌声停止。还有三个妇女在用工具击打作物时,唱的歌声,接着别的画面,作为一个过渡段的节拍器运用的都是非常有感觉的。虽然,我们在强调平民化,但无论是纪录片还是电影,都证明着影视质感是不可缺少的。这些都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客观真实的反映。纪录片很多时候强调还原真实,《浮生一日》在还原真实发生,运用了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的手法,贴近生活的同时,受者本位的宗旨还是体现出来了,从它的创作始终上就表现了。新媒体下,纪录片如何做到大众喜闻乐见,《浮生一日》作为不是传统的电影制作体系中的特殊的一个,可以作为参考的对象。特殊中符合的那一个,无目的而合目的性。
通常我们认识到的纪录片拍摄组最基本的都是由导演和专业的摄影等人员组成,并且在许多时候,它都是固定不变的。很难想象,一部影片出自于不同持镜头的手。《浮生一日》就是这样一部“特殊”的纪录片,来自190个国家和地区的总计近4500小时的视频,他们的拍摄者竟然都是来自这些地区的网民,摄影组成人员可谓庞大和多样。就是这类多样化的摄影,造就了更为“多样”的素材,可想而知,这是得多丰富的视频资料。因为每个人的不同,可能获得的信息就会不一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而当初我们提倡一部影片应该有鲜明独特一致的风格体现,这样才能保证这些素材就是你所需要的,你所传达的想法,才能保证你的摄影的镜头下就是你需要的,所以你们需要沟通,需要心领神会。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所接受的信息就是尽量不要换你的摄影。《浮生一日》打破了这种机制,用丰富多样化的镜头,拼接出一日世界之风采,某些层面还达到了独特的效果,让你感受不一般。
今天第一次看,可是冥冥中感觉有些场景曾经看过,就是那种你梦到过今天发生的事的那种感觉。对于这个纪录片我当下的感受是:镜头下有各式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遭遇。其实我更想去探究一下镜头背后他们的生活状态。镜头面前的开心、悲伤、惊讶、独特、富有、贫穷,在镜头之外又是一番什么场景。大人、小孩、老人、穷人、富人、异地恋人、路人、骑行者、儿子、父亲,这些在生活中扮演不同角色的人,在面对镜头的反有什么不同?你对镜头中的人感受到的是魅力、残忍?真实、伪装?感动、故作镇定......?或许她就是五味杂陈的味道。影片中没有强行向观众输入任何的价值观,只是在认真表现着不同的人在镜头下的样子。10年至今已经进6年了,如果还能找到影片中的人,拍个续集,《6年后的浮生一日》,会是怎么样呢?借用李安常用的一个句式: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浮生一日。
其实我之所以非常喜欢这个电影,是因为也特别喜欢这两位英国的导演。其实这部电影,也就是他们导演所经历的一些事情,然后记录了下来。为什么小编会说这是一个指的是年轻的人去观看的电影呢?是因为这里的剧情都非常的贴近于现在年轻人的生活习惯。这个电影就是从一个人的早上到一个人的晚上,没有任何的剧情,里面的生活就像是从一个国家,然后又溜到另外一个国家一样,从一个人的心里面又流到另外一个人的心里面。但是里面的人,因为是纪录片的原因,已经没有什么下文了,现在那些人,应该还过和原来一样,但又不太一样的生活吧。
整体来说,这部纪录片真实而真切,没有主角,没有广义上的剧情,也没有镜头的运用,更没有编剧的匠心体现。因为这部影片是来自世界不同地域的网民亲手拍摄,每个人都是摄像师,导演团队只是收集这4500小时的片段,对其进行整理筛选,并进行剪辑配乐,谱写属于所有人的这一天。可以说,这着实是项浩大的工程。呈现给观众的画面虽然没有潸然的场面,细腻的捕捉,流线的美感,却带给我大大的感动,静静的看完整部影片,轻轻的舒一口气,望阳台窗前青葱的杨树,感觉生命是这般美妙,生活是这般多彩。
在这个电影中没有任何的批判,没有任何的价值,他没有任何的打扰到人们的观念,只是单纯的展示了一个人一天生活状态。在电影当中出现的第一个小男孩子非常的可爱,这个小男孩儿刚刚出现的时候就是刮胡子的状态。他刮胡子的时候非常的懵懂。也非常的可爱,让我突然就想到了童年时期,自己也做过类似难忘的举动。现在会是怎么样,后期没有在记录,说实话,这个人是我印象最深的,但是无法去追溯他现在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