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爱尔兰人信仰天主教,而英格兰和大多数美国人信仰的是新教。这点在Patrick与母亲和神棍继父吃过饭之后,车里与Lee的对话里有提到,他们是Catholics而非Protestants。天主教有着远比新教严苛的教义,他们不许离婚堕胎与婚前性行为,这家人没像最虔诚的教徒一样遵守教条,甚至犯下了大多数罪行,而宗教上的道德破产也正是不可救赎的一种体现。Manchester by the sea/ Boston/ Irish Culture, 这三个看似不相关的设定其实互为因果:这家人是美国东北部早期的爱尔兰移民后裔,他们的祖先来到美国海边的曼彻斯特安营成为最普通的工人阶级之一。Patrick执意要留下的那艘船,上面印着Lee和Joe母亲名字Claudia Marie(后出现在墓碑上),不仅代表他们对已逝母亲的怀念,还隐喻「Motherland」,他们的根不在美国,也不在早已陌生的爱尔兰,这艘船才是他们的母系和根,这也是为什么Patrick对船有着无比的执念。当年他们逃离爱尔兰那块荒地,驾船航行来到美国大陆扎根,失掉了天主教徒身份,但之后的故事却不如初到这块不同于贫瘠的故土的大陆时一般充满希望。且海边的曼彻斯特这小镇只住了五千多人,人人都能喊出对方的名字,所以他才想要逃离,因为过去在这里无所遁形。所以这片子考虑地非常细致,片名也并不是随便一个地名,如果换成「California by the sea」而不是这个爱尔兰后裔聚居的Boston和常年冰封的海边小镇,故事就失了意味。
这片子真实,真实到可以从每个节点去延伸出更详尽的故事, 很多秘而不宣的细节略思考后更觉这故事合理。它慢慢沥干关于救赎的期冀,像一场漫长的感情马拉松(emotional marathon),再恶狠狠地告诉你有别drama套路的呈现方式:这不是叔侄扶持走出阴影的故事,有些错误无法弥补,有些失去永远无法得偿,我们对爱人说的狠话没有办法收回,隐约看见的光亮只有一瞬。这个男人余生每一秒都在死亡。除去剧情和叙事,谈谈这部电影一些于细微处品寰宇的地方。 爱尔兰人与酗酒Lee嗜酒,他和朋友出海喝酒,在家里地下室喝酒,一个人守着壁炉看孩子时还在喝啤酒。而为那场大火买单的正是drinking problem,这个人祸的设定很考究,因为这一家人其实是爱尔兰移民后裔。这点虽然没明说,但稍微有点文化嗅觉就能发现很多细节都有这隐喻。首先,美国东北部是欧洲首批移民的登陆地,不管是Manchester-by-the-sea这海边小城,还是Lee执意要回的Boston,都有全美最多的爱尔兰移民和非常浓厚的凯尔特民族元素。(所以波士顿的NBA球队叫作凯尔特人Boston Celtics,电影里出现两次Lee看凯尔特人比赛。 后来看到这片idea来自制片人马特达蒙,他是麻省人,又是凯尔特人死忠,大概是灵感之一吧会想讲个爱尔兰移民后裔的故事),由此,影片里不停提到的这两个城市其实在强调他们的身份符号,这个故事只有发生在Boston以北,这个常年冰封的地方才足够厚重。
生活的荒诞,人的怪癖与愚昧,惯有的自欺欺人,常常无果而止与心魔的抗争,这些元素在电影里表现得太过逼真。Lonergan真的是个非常善于塑造真实感的导演。海边的曼彻斯特,虽然在剪辑和叙事上用了技巧,但整个还是呈现出无比贴近生活的真实感。所有对话,细节设置,背景或是最不起眼的人物都有复杂的道德性。人与人的对话交互非常不像电影语言,而更像伪纪录片式真实的对话,比如很多不看字幕根本无法听清楚的叔侄俩的抢白与争论,不带强调性的对白,没有刻意煽情或者确保让观众感受到的情绪,这片子是与「drama」完全对立的表达方式,平淡,细致。这一点非常有趣,电影的感动往往来自其戏剧元素,通常触动我们的点也是我们内心知道最不真实,最「dramatic」的地方。然而这部片子完全相反,它看似零散琐碎,但每一个感动的点却是真实无比,毫无戏剧感的。--医院走廊里寻常对话;--与律师程序性的会议;--Lee与Patrick女朋友的母亲在楼下尴尬的对白;--最后在海上摇曳的小船与叔侄俩垂钓的背影。这些情节如果用文字表达绝对是生硬的流水账,寡淡且毫无戏剧感;但电影里它们却硬生生展示着这个人的挣扎和绝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