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旧时代的人,遵循着旧时代的条条框框活着。姐姐是位爱幻想的人,偏执于自己的理想。哥哥是位不多爱思考的人,感到好的就做,不好的就不做,遵循于自己第一感受。弟弟是位多想且压抑自我的人,内心悲观,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电影告诉我们,这四种生存方式都有它极其恶劣的地方,但也未尝不可生存。到后来他们渐渐接受了现实,才与现实渐渐融汇起来。到了后面他们来到了孔雀前,却都无法看到孔雀开屏,而当他们走了,孔雀却开屏了。我想这就是现实,人生不就是这样,有些东西我们想得到的时候,偏偏总是不出现,反而对它随意的时候它就出现于眼前,也许这是巧合,也许这是天意弄人,不过,因为这样,我们的人生更需要拿得起放得下。而这里他们的父母没出现,我觉得可能是想表达他们父母也没希望过什么,只希望孩子安安稳稳就行了吧。
《孔雀》实际上就是一则生命的寓言。生命如是,导演的表达又是如此隐晦,就让人在欣赏时欲罢不能、欲哭无泪,这可能正是导演要找的感觉吧,只给你一个寓言,有泪也把它含在眼眶里吧。顾长卫说:生如孔雀,尽管一生再黯淡,平庸的岁月再漫长,也总可以等到开屏的瞬间。这样的瞬间,便足以将生命照亮。只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孔雀开屏,因大多数时候面对我们的不是它美丽的羽翼,而是那不怎么好看的屁股。不知这个比喻是否恰当——人与人之间也是有观赏性的,就象孔雀一般;人生就像个笼子,每个人都被关在里面,别人观赏我们,我们也观赏别人。日子就是一点点地消解你,有时给你点意外,有时又来点荒诞。
《孔雀》实际上就是一则生命的寓言。生命如是,导演的表达又是如此隐晦,就让人在欣赏时欲罢不能、欲哭无泪,这可能正是导演要找的感觉吧,只给你一个寓言,有泪也把它含在眼眶里吧。顾长卫说:生如孔雀,尽管一生再黯淡,平庸的岁月再漫长,也总可以等到开屏的瞬间。这样的瞬间,便足以将生命照亮。只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孔雀开屏,因大多数时候面对我们的不是它美丽的羽翼,而是那不怎么好看的屁股。不知这个比喻是否恰当——人与人之间也是有观赏性的,就象孔雀一般;人生就像个笼子,每个人都被关在里面,别人观赏我们,我们也观赏别人。日子就是一点点地消解你,有时给你点意外,有时又来点荒诞。
张静初演得挺好。每个人都演得挺好。高卫红是个理想主义者。为了追求内心的自由,她可以把世俗姑娘觉得重要的东西都抛掉。弟弟高卫强起初像个沉默的影子,把突破禁锢的愿望投射在姐姐身上,后来自己用梦想的头颅撞现实的墙壁。姐弟俩都经历了理想的幻灭。这个幻灭感最好的隐喻就是那场大雨里流散的煤机。好好的煤机就被突如其来的暴雨冲得一片狼藉,让人束手无策。导演顾长卫说:“其实我原本讲的,恰恰是理想的重生,但是重生就意味着一定要先幻灭。”所以,这是人生的前传,幻灭后可能一败涂地,也可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顾长卫对这种类电影的抽象能力。孔雀、孔雀开屏这些意象蕴含着的自恋、自尊,应该是对该电影一个相当精确的概括。让我们来温故一下《孔雀》的终局镜头吧:公园里的一只雄孔雀在寒冷的冬天开屏了,那屏风像是一片大大的宇宙一样舒展,艳若繁星,明眸闪烁,还有又长又尖的边缘,像是一场正在推进的爆炸。它让人联想到一种中世纪的宇宙概念:我们头顶的苍穹由无数个宇宙组成,(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对应着一个宇宙),每个宇宙里面都有一只上帝的眼睛。这只眼睛在看着你。你必须像妹妹那样倒掉那杯毒药。
电影让人惊喜的地方很多,二姐的降落伞,冬夜里姐弟二人和老人围着炉子吃汤圆,姐姐晃动水杯还是倒了,妈妈饭桌上用一只鸭子的垂死挣扎教训了曾经想害死大哥的家人,弟弟和二姐送大哥的小鸭子,看上去窝囊又健忘的大哥拿出一整盒的烟盒 ,你看大家活得并不麻木,仍保留对生活的灵性,惊喜的地方让电影既真实又梦幻,也是电影于我最大的感动,孔雀开屏从来就不是为了人类,你匆匆走过还是驻足停留都没有关系,赶上了还是错过了,都不是这个时代这个世界在意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