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资深五迷。06年饭上的五月天。那一年五月天在祖国大陆刚开始起步不久,这么说吧,在大陆还不那么红,演唱会只能跑几个城市这样。阿信的词曲朗朗上口,听几遍就能记住了,那时候在大陆最流行的就是看MTV台,买专辑听cd player。那时候五月天的一张cd才卖3、40块钱,为爱而生那张。喜欢他们的音乐到后来研究他们的音乐。我有学古典吉他的基础,自学了民谣吉他,唱着他们的歌,去参加弹唱比赛拿奖了,上了大学加入吉他社,成了第一个女吉他教员,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比我年级还小的五迷。在追星的道路上,遇见的五迷后来都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和她们聊天说话不需要费脑子,默契十足。都说有怎样的偶像就会有怎样的粉丝了,这点,应该能证明五月天是个怎样的偶像了吧……
喜欢五月天是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了MV,发现歌很合胃口,那年我11岁。五月天出了新专辑,我开始循环听,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有很强的吸引力,我想我可能是喜欢上了这个乐队的歌。这种似有似无的喜欢持续了很长的时间,我没有为他们写过文章,也没有追动态,直到有一年,我表姐问我要不要去看五月天演唱会?我说好。那一天下了很大的雨,第二天我还有个竞赛,可是我没有犹豫。演唱会上我竟然能说出所有歌的名字。感谢爸爸妈妈送我去泉州,看完演唱会接我回家。那年我16岁。看完演唱会我意识到,我应该是,沦陷了。我爱的已经不是他们的歌,而是他们写在歌里的力量,所有鼓舞人心的歌词都在考试的时候浮现,所有对爱情对友情的歌词都能直击心房,他们已经成为我人生的背景音乐。
在这个单调乏味的市场之中,到了90年代末,流行音乐极度渴望新的话题带来新的视听感受和新的激动的时候,五月天的出现让人耳目一新。简单来说,他们歌曲内容的多元化,是符合当时供不应求的市场需求的。真正让五月天来到大陆市场的歌曲,个人认为是《知足》。总之,根据市场需求和流行趋势来说,窃以为五月天的作品是符合潮流的,他们关注爱情之外的更多话题,使其内容更丰富更多元化,并且能够紧跟时事,让(喜欢他们的)人们感觉他们与我们、与这个世界一起走着,而不是活在自己多愁善感的独立小世界里。
五月天是台湾上世纪末崛起的一批年轻人组建的摇滚乐队中,在商业上最获得成功的一个。摇滚在上世纪的台湾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爆发时机,像薛岳这种80年代即对摇滚有深入探索的歌手,也如流星般划过。相比大陆的以崔健、魔岩三杰等为代表的摇滚乐井喷,也是相形见绌。直到21世纪,在以周杰伦为代表的“节奏”时代正式来临后,台湾摇滚才有抬头的迹象。五月天这只当年初出茅庐、个性率真的摇滚乐队,赶上了好时候,一举扮演了台湾流行市场中最需要的那个“大众摇滚”的角色。
五月天是华语乐坛中组队时间最长的乐队,五个四十岁的大男孩,每次开完演唱会都要90°鞠躬,他们是一个用心做音乐的乐队,一个上到70后下到00后都喜欢的乐队,一个十万人演唱会门票三分钟被抢光,不得不临时加场却在两小时后第二场门票又被抢光的乐队,一个因为在鸟巢开演唱会唯一上新闻联播的乐队,一个要唱歌唱到八十岁还要开演唱会的乐队。。。实在太多了,我想在所有五迷心目中,他们永远是最棒的,不管舆论怎么样,喜欢他们的音乐就够了,因为这就是五月天。
因为女朋友喜欢五月天,所以我基本上在KTV听完了五月天的所有歌(当然,是她唱的版本,而非五月天原版,不过我觉得她唱功和阿信老师也难分伯仲了)我觉得这个乐团怎么说呢,在华语流行音乐的范围来看是挺好,但问题在于,太乖了.不是说有没有摇滚精神那种乖,而哪怕撇开跟摇滚的关系,就从流行歌的角度来说,依然太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