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医生和半吊子科研人员,以前我总是觉得,药厂定价高是正常的,毕竟我们太知道一款给力新药的上市,背后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试错成本。也看过仿制药走私的记录文学,但是什么都比不上影像直接给你的冲击来的强烈。特别是影片中。一次又一次或愤怒或哀伤的说:我们只是想活下去,有什么错?看完之后,我心中有些价值观被冲击的七零八落。以前一直会坚守的职业道德和原则,在生命本身面前,又显得那么的可笑而无用。在看到假冒的“张院士”在台上卖“纳米格列宁”,我一点也笑不出来,因为这在现实中实在太多太多了,每个住院病人的床头都会堆满了这类宣传单。有多少人被骗?我不知道,也不敢知道。但是对于被骗的病人,谁又能忍心责怪他们呢?在生命面前,所有人,要的不过是电影中说的,“希望”。
目测今年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佳群戏,没有之一。周一围,黄毛浩子,还有神父杨新鸣,王传君,谭卓等都很不错。同时也看到百度上说的花絮:为了更好呈现角色身上各色不同的性格,主演们都曾专门去体验生活:王传君曾在血液科的病房里和病人们一起同住;周一围曾去体验警察的工作状态;杨新鸣去教堂做了很多次的采访、探访病人等等。王传君为了表现角色的病弱,每日完成8000次跳绳减重,减重20多斤,而为了一场在病榻上的戏能在镜头前呈现出那种整个人塌下去的感觉,他熬了两天没有睡觉。谭卓为了一段只有20秒不到的钢管舞戏,苦练了一个半月,腿上都是瘀青,还导致了膝盖软组织损伤。完全不会英语的老演员杨新鸣,逐字背诵完成大量英文台词。有这样的态度,何愁中国电影不会越来越好。就像电影里,男主在法庭的陈述“今后都会越来越好吧,希望这一天早点来。
关于情绪表达,虽然观影的中间我已经落泪了,但看得出来导演的表达还是很克制了,没有过度去煽情,比如最后法庭上的戏已经最后送行的戏,还比如曹警官抓来一众买假药的病人,那位老奶奶在陈述时,没有将自己置于完全悲惨并寻求警察和领导可怜的病人,也并没有气急的控诉这样断她生命后路的行为,只是讲述自己的受这病痛的折磨,以及希望理解有人能够真实提供帮助。当时我还以为其他病友都会一起响应说清的,也以为老奶奶要下跪的,但是都没有,甚至老奶奶都没有落泪。但可以感觉到的是,这样的表达却很有力量。
说点私人的话,老实说,我看这片子没哭。但我觉得,这片子不能用哭或者不哭来评判。感动是一种水面下的东西,我觉得感动的地方,是它很好的传递了一个主题——不容易。这里面没容易的人,都活的不容易,像我们的生活,苦也笑着,疼也忍着,老百姓活着,没有那么多大喜大悲,是一种顽强。所以庭审的时候,有人说,对标宋康昊的《辩护人》,辩护人其实庭审那一段,慷慨激昂,热血翻涌,振臂一呼。但在本片中,只用了一句台词——希望未来会更好吧。
罪恶的合理性、救赎的天然不正义,具体作用在比细胞分裂还复杂的生活里,就是医药代表令人厌恶的义愤填膺,有关部门为虎作伥一样的抓捕,癌症病人卑微而坚韧的求生欲望,程勇在法律和道义之间黑白难辨的游走,是局长必须将假药贩子绳之以法的命令,是影片最后警察告诉同事“开慢一点”的叮嘱。电影里有善恶黑白,生活里没有。在既翻江倒海又波澜不兴的生活里,笑与泪的常态,是尴尬。《我不是药神》拍出了这种无处安放又必须安放的尴尬。
年度五之一,看点映之前看到宁浩在豆瓣电影会客厅的采访,说这个剧本是他先拿到的,开始他还觉得就像之前看过的很多剧本一样,并不是非常动人的东西,就先看一看而已,结果从头到尾一口气读完了,觉得写的特别好,是特别动人的一个剧本,他也想拍来着,可这个时候认识了文牧野导演,觉得文牧野导演有种浪漫的英雄主义的情怀,可能是一种更有力量的表达,很适合这个电影,于是才有了文牧野指导的这部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