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就艺人总体数目来看的话,东北艺人所占比例并没有很大,这个问题会出现的原因在于,东北话被视为最接近普通话的方言,因此东北艺人在踏入演艺圈是不需要刻意的语言培训,而在日常的娱乐活动中,东北话也被认为是可接受并颇具娱乐性质的语言,因此东北方言带来的便是对艺人本身明确的东北人标签,相对而言,其他省份的方言并不具备这种性质,比如,沙溢与陈赫,同是喜剧演员,观众会注意到沙溢是东北人,而很少有人知道陈赫来自福建;此外,在娱乐大众大众娱乐的文化冲击着现代社会的今天,东北人性格中的豪爽与幽默感成为一个颇具竞争力的标签,因此更多的东北艺人愿意亮出自己的东北标签来增加观众对自己的喜爱。
我觉得我们东北籍艺人有两个优势或者说特点:第一,东北人颜值整体偏高,容易出帅哥美女,因为这是个看脸的时代,娱乐圈更是如此,东北人自然容易脱引而出。第二,东北人有天生的幽默基因和语言天赋,所以开辟了娱乐圈另一挂,小品和二人转的喜剧路线,当然我本人并不赞同某些低俗涉黄的内容,希望东北籍喜剧艺人注意表演分寸。综合以上颜值和语言优势,东北籍艺人逐渐占据大半娱乐圈也不足为奇。
东北“艺人”走红,是时代的一个现象。东北“艺人"走红,反映的是一种文化饥渴和“快餐消费"文化的心理和社会现象。比如一些品位不高的二人转可以堂而皇之地走上央视舞台,甚至得到追捧、吹捧和赏识,这无法掩盖审美的迷失和社会的荒诞,这不是正常的现象。东北过去的“民间艺人”,在百姓眼里就是好吃懒做、一身臭毛病的二流子。艺术家不论出处,而并非是东北籍独秀。
我觉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东北原国有企业发达,近些年国有地方企业走下坡路,父母能为孩子所选择的就业面相对较窄,不象南方沿海地区小孩长大以后择业面较宽,除了公务员、金融业、外企、民企、继承父业、自己创业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父母没有东北地区的家长那么焦虑,而东北的家长很多就只能让孩子从小就学一门艺术类的专业,长大了可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
跟现在的东北大妞主播占主流一样,零投入,卖弄自己的身体就可以了,来钱还快,这是东北人最擅长的生意,东北人靠近ccav,ccav的节目基本上都是北方的,春晚南方人基本不看。南方综艺基本上是川渝湘鄂人的天下,东北人来南方根本没有立足之地。
东北没什么企业,大批人下来没正经工作,这提供了相当大的人数基础,普通话提供语言基础,城市化提供教育基础。还有就是能放下自己,很多故意做丑自己博眼球,或者说突出一个让人深刻的特点放大,这一类很多,是真正的小丑表演,减压有奇效。






